近期,中国汽车市场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尽管今年1至4月,乘用车零售销量在新政策的推动下达到了687.2万辆,实现了近8%的显著增长,但汽车流通行业的现状却远非一片乐观。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预测,2025年中国汽车销量有望继续增长5%,新能源渗透率或达到55%。然而,协会专家肖政三指出,尽管整体市场表现不俗,汽车经销商的日子却过得“尤为艰辛”。他强调,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产品结构、用户需求和渠道发展的深刻变革,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淘汰赛已进入关键阶段。
从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的数据来看,今年1至4月,我国汽车类零售总额达到1.48万亿元,但同比下降了0.5%。与此同时,一季度车辆购置税同比下降了27.6%,尽管新能源汽车目前免购置税,但未来征税后,车辆购置税收入有望大幅回升。然而,协会的监测数据显示,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高达59.8%,部分品牌库存系数超过2个月,显示出库存压力的巨大。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联分会的数据,4月末全国乘用车行业库存高达350万辆,环比增长15万辆,同比增长12万辆,形成2025年行业库存持续拉升的态势。这一数字也达到了历年4月末的高点,总体库存压力较前两年明显增大。
在供需失衡、价格战频发以及新能源加速转型的双重压力下,经销商终端出现“价格倒挂”现象,资金流动性风险增加,部分经销商陷入“越卖越亏”的困境。自2024年起,多家上市车企旗下品牌为保持市场份额,纷纷推出“一口价”策略,导致新车价格大幅下探,30万至40万元的新车直接进入15万至20万元区间,这一趋势在2025年仍在持续。
上市汽车经销商集团在过去两年也面临着巨大压力,无论是股价市值还是财报业绩,都远低于汽车业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昔日霸主如庞大集团和广汇汽车已相继退市,其他上市汽车经销商也在积极寻找出路。以中升集团为例,去年一口气开设了37家华为问界门店,加速向新能源转型。
协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百强经销商资产负债率平均为62.8%,总体保持稳定。这得益于其采取的降本、优化薪酬、提高效率、数字化管理等措施,显示出汽车经销商集团面对挑战的韧性。然而,盈利能力的跳水式下滑仍是普遍现象,百强经销商集团中,规模大已不再是护身符,小而美、小而精的经销商反而表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
肖政三表示,2024年很多经销商感到“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这直接反映在流通协会公布的《中国汽车经销商集团百强排行榜》上。榜单TOP10的变化越来越大,规模大不再是优势,百强增速不及行业均值。这主要是由于以燃油车为主的经销商销量份额下滑,新车毛利率大幅下降,陷入“规模诅咒”。
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呼吁汽车企业加快转变生产方式,以销定产,与经销商协同共进、共渡难关。同时,协会还响应国家要求,呼吁汽车流通领域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汽车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鼓励通过逆周期调节和制度性保障,将经销商的发展困境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在新能源汽车购置税优惠即将退坡、两新补贴政策能否延续尚不确定的背景下,各城市应尽早解除新能源汽车限购,以促进国内消费。同时,上市汽车经销商集团也在积极转型,如中升集团与华为赛力斯的问界开展合作,和谐汽车与比亚迪在新能源车销售渠道展开全方位合作,以应对行业变革。
肖政三指出,新能源品牌正在加深与百强经销商在渠道建设方面的合作。谁能适应市场的新发展格局,在激烈竞争中胜出,取决于谁能更好发挥渠道的价值,建立新型和谐的厂商关系。面对汽车产品结构的快速切换,传统以燃油车布局的经销商渠道普遍存在网点过多过密、盈利能力不足和厂商关系紧张等问题,淘汰和洗牌势在必行。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正在应行业企业要求,在相关主管部门指导下,开展广泛调研,将启动包含退出条款的经销商授权合同示范文本推广工作,以缓解行业深度调整期对网络变革、品牌厂家、经销商和消费者造成的影响,建立更加公平合理有序的经销商品牌授权合同合作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