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人类如何感知时间的奥秘时,科学家们往往从外部世界的规律运动中寻找答案,如时钟的滴答声或日夜的交替。然而,是否存在一种人脑内部的时间表征机制?这不仅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理解人类与人工智能差异的关键。
法国地中海神经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主任大卫·罗比(David Robbe)提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对时间的感知并非依赖于所谓的“脑内时钟”,而是通过我们与周围世界(包括内心世界)的互动以及我们的行为产生的。这一观点基于他的啮齿动物行为实验,并深受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思想的影响。
罗比的研究集中在大脑基底神经节的神经环路及其在运动控制和行为中的作用。他指出,纹状体在优化运动“活力”以适应环境和动机状态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在探讨时间感知时,罗比发现,动物并非通过内部时钟来测量时间,而是通过发展出一套刻板的运动序列来完成时间估计任务。
在罗比设计的一项实验中,大鼠需要在跑步机上奔跑,并在七秒内到达奖励区以获得糖水奖励。实验中跑步机的速度是变化的,以考察大鼠的估时能力。然而,罗比发现,大鼠并非通过内部时钟来计时,而是通过形成一套刻板的运动序列来完成任务。起初,大鼠会跑得太快而早到,受到惩罚后,它们会调整策略,多跑一会儿以晚于七秒到达奖励区。经过多次尝试后,大鼠形成了一种意识:要获得奖励,它们需要先跑到装置的后墙处。
罗比认为,这一发现与柏格森提出的“绵延”(durée)概念高度吻合。柏格森认为,我们误解了时间,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地去体验它,而是将其空间化了。罗比的大鼠实验正是这一观点的生动体现:大鼠通过空间化的程序来掌握估时任务,即将时间空间化了。
柏格森的“绵延”概念强调,时间的体验是连续的、不可分割的流动。每一个时刻都在创造新的、异质的事物,因此它是独特的、无法重复的。罗比指出,这种对时间的体验方式与人工智能截然不同。人工智能中的时间是一系列离散的事件,而人类的时间体验则是一种积极的、不断变化的流动过程。
在探讨自由意志与时间的关系时,罗比也引用了柏格森的观点。柏格森认为,自由意志问题本身是被机械论方法错误框定的伪问题。一旦理解了“绵延”,自由意志的问题就会消失。因为在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我们都在创造自己,不受任何东西的束缚。
罗比还强调了科学与人文结合的重要性。他认为,科学描述永远滞后于真实的生命体验,机械性的东西无法完全还原生命的流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需要从文学、艺术等人文领域汲取灵感,以更全面地理解现实。
罗比的研究不仅挑战了传统的时间感知理论,也为神经科学与哲学的交叉融合提供了新的视角。他希望通过跨领域的交流,推动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并为我们理解人类自身提供新的启示。
在谈到未来研究方向时,罗比表示,他将继续探索大脑如何处理和感知时间,并尝试将柏格森的思想更多地融入神经科学研究中。他相信,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认知和行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