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全固态电池新标准出炉:失重率小于1%成判定关键

时间:2025-05-26 21:52:47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2025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在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革新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正式揭晓了《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T/CSAE 434-2025)标准。该标准不仅为“全固态电池”这一术语给出了清晰的界定,还明确区分了全固态电池与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之间的技术差异,为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

这项标准的诞生,得益于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的引领,以及超过50家单位的共同努力。它们共同应对行业长期以来对全固态电池定义模糊、液态物质含量测试方法缺失的难题,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论,为全固态电池技术的升级和产业化应用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这一团体标准的推出,也为未来国家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支持。

全固态电池,以其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的特点,被视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潜力股。然而,市场上对于“全固态”与“半固态”电池的界定模糊不清,不同厂商的技术定义各不相同,导致市场认知混乱。为了打破这一僵局,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于2024年9月启动了全固态电池标准的预研工作,通过广泛调研和体系梳理,最终在2024年11月正式立项,经过5个月的紧密合作与试验验证,成功推出了《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团体标准。

该标准的核心在于提出了基于失重率的液态物质含量试验方法。被测样品需先通过破口目视检测,排除显性液态残留,再经过120℃真空干燥6小时,若失重率小于1%,则判定为全固态电池。这一方法经过多轮验证,误差率低,重复性高,能够覆盖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卤化物等主流技术路线,确保了测试的准确性和普适性。

《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标准的实施,不仅为技术研发和产品认证提供了统一标尺,还推动了市场应用的规范化。企业可以依据标准明确技术路线,优化材料开发和工艺设计;检测机构则能通过标准化测试方法,快速判定产品类别,降低市场推广成本。同时,这一标准也有效遏制了“伪全固态”产品的出现,维护了消费者权益和行业秩序。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范围内,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尚未出台同类标准。中国此次率先建立技术规范,不仅为全球产业链提供了“中国方案”,还展示了中国在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的领导力和创新能力。

展望未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将继续关注汽车前沿技术和交叉技术领域的发展,充分发挥团体标准的先行先试作用,加速引领性、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同时,学会还将聚焦全固态电池、智能底盘、智能座舱、飞行汽车等新兴领域,推进适度超前的团体标准研制与示范应用,加强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协同,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