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业的浩瀚征途中,许多创业者常常忽视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如同春种秋收,一切皆有定时。对于那些连基本生存都难以维系的人来说,踏入创业这条充满未知的道路,或许并非明智之举。
近期,在规划未来产品线的过程中,我偶遇了几位同样在挑选产品的创业者。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发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有些人选择创业,竟是因为当前的生活压力过重。遗憾的是,我曾目睹众多为生存而创业的案例,它们大多未能顺利发展。更有甚者,原本期望通过创业迅速改善生活,结果却陷入资金困境,状态每况愈下。
创业之路,从市场调研到产品上线,再到资金回笼和利润分析,往往是一段漫长而曲折的旅程。有时,数月乃至一两年的时光,才能见证最终的成果。在这漫长的过程中,若一味追求短期收益,很容易破坏项目的正常发展节奏。我曾见过一些产品,市场表现良好,却因资金抽离导致现金流断裂,最终走向失败。这正是“为明天而工作”的重要性所在。
回想起我们团队的一次创业经历,一款产品的预期投入为30万。然而,首批货物发出后,上架推广却遇到了重重困难。经过一系列调整,销售逐渐步入正轨,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预期的回款只实现了五成,并且由于是新店铺,这五成的回款还延迟了两个月才陆续到账。然而,市场不等人,销售一旦启动,就需要不断补货。这意味着,我们不仅无法迅速回收投入,甚至需要持续投入资金以维持运营。面对这样的困境,是选择坚持投入,还是按下暂停键?
幸运的是,我们对潜在问题有所预见,提前准备了足够的资金以应对三四批备货。然而,一些急于求成的创业者,却将回款用于基本生活开支,导致需要备货时资金短缺,不得不四处拆借。最终,回款全部用于还款,无法继续投入,原本有希望的生意只能被迫中断。
对于初入创业领域的新手而言,认识到这一点至关重要。同样,对于已经在创业路上摸爬滚打的创业者来说,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时,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有些创业者,原本发展稳健,但在扩张时过于激进,导致新业务未能产生正向现金流和收益,同时老业务也出现问题,最终功亏一篑。
在创业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先稳后攻”的策略。每当有朋友向我咨询时,我都会先了解他们的预期。我的建议是,创业的首要目标是解决最低生存需求。例如,如果每月最低生活费用为3000元,那么创业的首要目标就是每月赚取3000元的收益。这样的目标相对容易实现,真正的挑战在于能力与预期的不匹配。有些人从职场转向创业,期望迅速提升收入,却忽视了创业的艰辛和不确定性。
在我重新起步时,我给自己设定了每天赚取150元的目标。虽然身边不乏日赚数万甚至数十万的朋友,但我深知,只要每天赚到150元,就能满足我的生存需求。低预期的好处在于容易实现,一旦超出目标,就可以将多余的资金用于未来发展。在那段时间里,我几乎没有任何社交和应酬,只为将钱留下来为未来的“投入”做准备。
如今,我们勉强解决了最低生存保障问题,因此大部分工作都是为了未来的长远发展而铺垫。这样的思考方式让我们有更多的准备时间,可以逐步优化细节、迭代产品。如果整天为生计担忧,那么无论是我还是我的团队,都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当今的创业环境中,已不再是“赌博”的时代。仅凭一双“慧眼”和赌性,很难迅速发财。竞争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调整心态,学会“耕地”“播种”“浇灌”“施肥”“除草”,耐心等待春种秋收的过程。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