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界的最新动态中,微软与谷歌两大巨头不约而同地在各自的开发者大会上聚焦了人工智能(AI)战略,标志着AI技术正加速向实际应用领域迈进。
本周,微软的Build 2025开发者大会与谷歌的I/O开发者大会相继举行,两者都将AI作为核心议题。微软侧重于展示如何构建更加完善的Agent基础设施,旨在吸引更多开发者参与构建开放Agent网络(Open Agentic Web),这一网络将允许AI智能体在个人、组织、团队及整个业务流程中协同工作。
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将当前AI技术的发展阶段比作1991年的Win32、1996年的Web栈以及2008年的智能手机时代,认为这些时期虽非C端用户爆发期,却是B端用户布局未来的关键节点。因此,微软着重向企业和开发者展示了一系列工具和设备,包括Windows AI Foundry和Azure AI Foundry等开发环境,以及支持复杂任务处理的Azure AI Foundry Agent Service。
微软还推出了提升Agent开发效率的GitHub Copilot新功能,以及低代码模型微调工具Microsoft 365 Copilot Tuning,降低了开发者构建专属Agent的门槛。在Agent载体方面,微软升级了协作产品Teams,将其打造为一个完整的AI用户界面,支持多人协作和Agent流通。
与微软不同,谷歌在I/O大会上则更多地展示了围绕其大模型Gemini构建的AI操作系统雏形。谷歌CEO桑达尔·皮恰伊用“Gemini时代”来描述未来,展示了谷歌在模型研发能力和将Gemini融入C端产品方面的进展。
谷歌推出了Gemini 2.5 Pro、视频模型Veo 3和生图模型Imagen 4等升级版本,并展示了Project Astra和Project Mariner等基础Agent能力在AI搜索、Chrome浏览器、Gemini App和智能眼镜等产品中的应用。谷歌还计划将Gemini带到手表、汽车仪表盘和电视上,进一步拓展其AI生态。
在国内,阿里、腾讯和字节等大厂也在积极布局AI领域,但尚未形成像微软和谷歌那样明确的战略重心。阿里在AI时代的优势在于大模型和云服务,正寻求通过夸克等平台注入Agent发展势能。腾讯则拥有稳固的C端产品体系和流量入口,正优先考虑存量产品改造和未来产品创新,但模型能力相对较弱。
字节同样拥有C端流量,但短视频难以直接转换为AI时代的C端入口,因此积极探索AI硬件和多模态能力。然而,在To B业务上,字节相对欠缺生态基础,需要找到更有效的开放方式。与阿里一样,字节也需要一个开放的Agent生态来推动其AI战略的发展。
尽管国内大厂在AI领域各有侧重,但尚未出现像微软和谷歌那样具有整体性的战略规划。这些公司仍在探索如何将AI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并找到适合自己的突破口。
微软和谷歌的战略布局为行业树立了标杆,展示了AI技术走向应用的广阔前景。国内大厂需要借鉴这些经验,加快自身AI战略的发展步伐,以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