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车产业的动荡引发了广泛关注。长城汽车的掌舵人魏建军在上周的发言中,警示业界汽车产业隐藏着类似“恒大”的潜在风险,只是尚未爆发。此言一出,比亚迪迅速响应,宣布对其王朝网和海洋网的22款智驾版车型进行限时促销,最高补贴额度达到5.3万元。其中,秦PLUS DM-i智驾版限时起售价为6.38万元,海豹06 DM-i智驾版限时起售价为7.68万元,海鸥智驾版限时起售价则为5.58万元。
作为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军企业,比亚迪再次挥舞起价格战的大旗,意图在动荡的汽车市场中掀起新的波澜。此番降价行动迅速得到了市场的反馈,首先是股市的剧烈反应,价格战的消息直接导致了相关股价的大幅下跌,悲观情绪迅速蔓延。
面对比亚迪的降价攻势,吉利汽车也感受到了压力。站在累计销量破百万、今年冲刺百万年销量的关键时刻,吉利不得不被动应战,以守住市场份额。特别是在10万元以下的市场,消费者对价格极为敏感,数千元的差价就可能让消费者转向其他品牌。
事实上,价格战自年后就已悄然拉开序幕,比亚迪更是多次降价。自3月起,比亚迪已三次推出促销活动。3月底,比亚迪海洋网、王朝网的部分非智驾版入门车型推出限时“一口价”,秦L DM-i非智驾版起售价降至8.98万元,宋L DM-i非智驾版起售价降至11.98万元。5月1日起,比亚迪又增加了对部分智驾版车型的置换补贴标准,如汉EV智驾版、汉DM-i智驾版、唐DM-i智驾版综合补贴3.5万元起。
降价背后的原因,与企业自身的发展压力密不可分。比亚迪的王朝和海洋系列是其销量核心,但今年多款销量支柱型产品遭遇挑战,市场份额下滑。比亚迪曾单月销量突破50万辆,但今年前四个月月均销量仅30多万辆,且多款车型被吉利银河等更具竞争力的车型赶超。
供需平衡问题也日益凸显。乘用车库存已突破350万台大关,创下历年同期最高纪录,其中新能源库存达到近几年的历史峰值,为85万辆。库存压力持续加大,经销商的库存系数已经逼近3。乘联会指出,4月份库存本应下降,但今年却创新高,且6-8月是汽车销售淡季,库存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更为紧迫的是,新国标电池和新能源补贴政策即将退坡,如果不及时去库存,旧产品将成为烫手山芋。因此,多家车企宣布限时促销,核心目的是帮助终端和经销商甩货。
然而,降价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反映了车企开足马力的雄心,但另一方面,也暴露了部分车企为了冲销量而忽视市场需求的盲目性。价格战将打乱原本的价格体系秩序,对品牌形象、口碑和老车主生态造成极大打击。同时,汽车产业利润率低下,2025年一季度仅为3.9%,远低于下游工业企业平均水平,也远低于国际头部车企。
虽然降价短期内能刺激消费,让消费者得到实惠,但长此以往,将对整个行业生态造成剧烈冲击。国家发展改革委已高层发声,指出“内卷式”竞争影响到行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加以整治。然而,尽管多次呼吁“反内卷”,但汽车产业却越卷越烈,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