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比亚迪的一项重大决策在市场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导致公司股价在短时间内遭遇大幅波动。5月26日,比亚迪港股一度下跌8.6%,A股也紧随其后,跌幅接近6%。这一趋势在次日并未缓解,反而进一步延续,短短三个交易日内,比亚迪市值蒸发超过千亿元,同时吉利汽车、零跑汽车等同行也未能幸免,分别下跌超过9%和8%,长城汽车、赛力斯等企业的跌幅也在5%以上。
此次股价波动,与市场对价格战下车企利润空间的担忧密切相关。比亚迪作为行业龙头,其决策自然备受瞩目。尽管外界普遍认为价格战将进一步压缩车企利润,但比亚迪仍毅然选择了这条路。这背后的原因,或许只能从比亚迪日益加重的危机感中寻找答案。
比亚迪在2025年设定的销量目标高达550万辆,然而截至4月底,其国内销量仅为128万辆,完成率不足四分之一。这意味着,比亚迪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每天需要卖出超过1.5万辆车,才能达成目标。然而,5月前两周的日均销量仅为1.1万辆,这无疑加大了比亚迪的压力。
与此同时,比亚迪面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自主品牌中销量排名第二的奇瑞汽车,在今年以来的涨幅更为显著,1-4月全球销量达到84.7万辆,同比增长79%。其中,国内增长33%,出口增长更是高达142%。问界、小米、理想等新势力品牌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销量同比增长幅度均超过比亚迪,且主要瓜分的是20万以上新能源高端市场份额。
为了应对竞争,比亚迪在价格战中采取了更为激进的策略。除了入门车型上采用更低价的策略外,曾经起售价高达22.98万的汉EV,在618活动中直接将起售价拉低到15.48万元,与20万级别的其他对手拉开了价格上的代际差距。这一举措无疑对同赛道的对手们构成了巨大压力。
然而,比亚迪的价格战并非只针对新能源车企。尽管燃油车市场份额已经节节败退,但比亚迪上一次价格战的目标依然保留到了现在。此次价格战的主要目的之一,仍然是抢夺燃油车市场份额。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汽车总销量同比增长11.2%,燃油车市场渗透率超57%。这一短暂回暖趋势虽然被外界认为不可持续,但背后反映出的一些趋势却不容比亚迪忽视。
一方面,燃油车品牌在一年多的反应期中已经摆脱了被动挨打的局面,以“清库存”心态大幅降价,比亚迪此前的价格优势不再明显。另一方面,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对燃油车的偏好度依然较高,尤其是在家庭首购群体中。因此,比亚迪在价格战中仍需兼顾燃油车市场的竞争。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比亚迪仍有着自身的优势。随着碳酸锂价格一路下跌,电池成本降低,比亚迪自有产业链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同时,自研的DM-i 5.0技术规模化生产后,混动系统成本也进一步降低。这些优势为比亚迪的价格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比亚迪还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2025年第一季度,比亚迪海外市场表现强劲,出口量同比增长117.27%。比亚迪给出的“本地化+低价”策略在海外市场上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要吃到海外这块新的大蛋糕并非易事。贸易壁垒、本土化信任度不足等问题都在考验着中国汽车品牌的反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