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版图上,一场关于创新与未来的变革正悄然上演。从深圳舞台上的灵动人形机器人,到广州灵活穿梭的“机器狗”,再到大湾区水域中智能巡逻的无人船,一系列高科技产品的亮相,标志着大湾区正加速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迈进。
数据显示,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已连续八年领跑全国,而“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更是连续五年稳居全球创新指数前列。在这场全球科技竞赛中,机器人产业作为新兴的万亿级赛道,正成为大湾区未来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走进大湾区内的机器人产业链企业,记者见证了人工智能与“世界工厂”的深度融合。在东莞松山湖畔的XbotPark机器人基地,一个个创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本末科技的轮足机器人到云鲸智能的扫拖一体机器人,这些创新成果都带有同一个成长印记——孵化自这片机器人“梦工厂”。该基地通过“共享工厂”模式,为初创企业提供从概念设计到量产的快速通道,助力他们跨越“死亡之谷”。
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是另一个科技创新的摇篮。这家成立于2015年的新型研发机构,专注于工业机器人、高端智能装备等领域的研发与成果转化。通过构建全链条孵化培育机制和多层次投融资体系,已累计创办、投资、孵化企业150余家,其中60家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如同一颗颗种子,在广东这片创新沃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广东不仅拥有完善的机器人产业孵化体系,还形成了紧密协作的产业链生态。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广东省工业机器人产量达24万台,同比增长31.2%,占全国市场份额的40%以上。从整机制造到关键零部件供应,再到系统集成应用,广东已初步建立起涵盖“大脑—五官—肢体”的智能机器人全产业链。
在深圳,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其人形机器人新品PM01吸引了全球目光。这款机器人能够完成高难度动作,如全球首例人形机器人“前空翻”。众擎机器人的联合创始人姚淇元表示,广东良好的创新环境和高效的供应链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深圳,供应链企业能够在两小时内完成拜访和回复,这种高效的协同机制大大加速了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推广。
作为“世界工厂”,广东深厚的产业基础和制造业优势为机器人产业孕育了庞大的市场需求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库卡机器人(广东)作为全国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本体生产基地,其产品在汽车制造、新能源产业以及一般工业制造等多个领域表现出色。广东蓝潜海洋技术有限公司利用水下机器人技术,在海洋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销售额保持着每年300%以上的增长。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广东正加速推动机器人产业赋能千行百业。从制造业到农业、林业、建筑、能源、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机器人正成为提升效率、优化性价比的重要工具。未来,在广东这片创新热土上,我们期待看到更多机器人共同协作的场景,共同推动大湾区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