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络上再度泛起“微信公众号已步入暮年”的论调,这一观点激起了不少争议。部分知名大V,一边享受着公众号带来的红利,一边却对平台现状表达不满,这种做法引发了广泛讨论。
对于微信公众号未来的悲观预测,首当其冲的指责对象是算法机制。批评者声称,算法剥夺了创作者对内容的控制权。然而,回顾微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大V在积累大量粉丝后,往往转向过度商业化,导致内容质量下滑,新人难以崭露头角。雷军曾言:“传承需老人,创新靠新人。”算法机制的引入,正是为了平衡老用户的垄断地位,给予新兴创作者更多机会。算法如同公正的裁判,不关注创作者的身份,只评判内容的质量。
有观点指出微信公众号内容因专注于垂直领域而趋于同质化。然而,这种看法忽略了专业化的重要性。在有限的时间内,专注于某一领域能够产出更有深度和价值的内容。正如医学和工程领域的专业分工,内容创作同样需要专业化。同时,追逐热点也是内容创作中的常见现象,这是满足受众需求、防止误导信息的必要手段。
面对微信公众号用户流失的论调,批评者往往将责任归咎于平台本身。然而,这忽视了内容消费形式的时代变迁。短视频和音频的兴起,如同电视取代报纸一样,是自然发生的媒体变革。创作者若未能跟上这一趋势,将责任归咎于平台,无异于抱怨地球缺乏引力。适应变化,而非怀念过去,才是成功创作者应有的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内容平台间的融合趋势日益明显。例如,原本依赖算法的今日头条引入了粉丝机制,而微博则开始采用算法推荐。这种变化反映了平台在寻求创新、打破僵化机制的努力。这是商业进化的正常现象,而非某种阴谋。
微信公众号作为中文互联网的重要内容平台,每天都在产生大量优质内容,并见证着新创作者的成长。那些真正致力于内容创作的个人或团队,从未抱怨平台限制,而是专注于创作和与读者的互动。相比之下,那些停滞不前、依赖过往成就的创作者,在面临变革时往往显得手足无措。
微信公众号并未走向终结,而是处于一个不断演变和适应的过程中。那些关于其衰落的论调,更多是一种贩卖焦虑的营销手段,旨在制造恐慌并推销特定观点。然而,现实是,每天都有无数优质内容在这里诞生,每天都有新的创作者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适应者生存是不变的真理。对于创作者而言,重要的是不断适应新环境,探索新的创作方式和传播渠道,而不是沉溺于对过去的怀念或对平台的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