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人声鼎沸的展览会上,发生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身高一米八、重达65公斤的人形机器人Digit,正稳健地搬运着箱子,却突然间毫无预警地面朝下重重摔在了坚硬的水泥地面上,箱子散落一地,现场观众无不惊愕。
Digit,由敏捷机器人公司(Agility Robotics)研发,本是仓库中的得力助手,设计用于高效搬运货物。然而,这位“新员工”在众目注视下突然失衡倒地,巨大的声响和冲击力让围观人群心惊胆战。
这一意外事件凸显了人形机器人面临的核心挑战:其类人形态虽赋予了独特的优势,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全隐患。特别是物理上的不稳定性,一旦技术出现故障,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在技术层面,人形机器人不仅需要保护与之交互的物体,更需确保人类的安全。若Digit这样的机器人在人机交互区域发生故障或摔倒,其机械臂极有可能撞击到人类的脆弱部位,如喉咙,后果将不堪设想。
IEEE人形机器人研究组主席Aaron Prather指出,传统工业机械臂在遇险时可通过紧急断电来停止运作,但对于依赖动力维持平衡的人形机器人来说,接近并按下急停键往往十分困难。事实上,许多实验室的视频显示,一旦机器人出现问题,人类往往难以控制其行动。
Agility Robotics的首席技术官Pras Velagapudi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他表示,即使按下急停键,机器人可能会因惯性直接砸向人类,风险反而更大。轻微的金属碰撞都可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后果。
随着人形机器人动态性能的不断提升,其安全性问题愈发引人关注。有专家指出,如果不制定相应的规范,未来让人形机器人突然断电,可能会对人类造成极大的伤害,相当于将人打晕。
特别是在养老领域,人形机器人被视为重要支撑,但老年人可能并不需要如此强壮的“守护者”。当机器人从受控的仓库环境走向医院、养老院或家庭时,安全挑战显著增加。盲目地将机器人应用于新场景,可能会导致风险升级。
人形机器人的风险不仅限于物理碰撞。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意识隐患,尤其是在服务弱势群体时。如果机器人无法营造安全感,其交互可能会造成深层次的伤害。例如,老人可能会因害怕被机器人抱住而产生恐惧感,进而做出扭动等反应,引发次生风险。
人类天然会对类人形态的机器人产生情感投射,若机器人的外观与功能错位,很容易引发信任危机。目前,部分机器人虽然具备类人外观,但功能有限,这很容易让用户对人形机器人产生失望情绪。
IEEE的一份报告警告称,人类极易将人形机器人拟人化,从而高估其能力并低估其风险。公众对人形机器人交互能力的期望远超当前技术水平,这种期望落差可能引发挫败感,特别是在养老、陪护等涉及情感支持的场景中。
为了应对人形机器人的安全挑战,IEEE团队建议放弃以形态定义机器人,而是根据能力、行为和预期用途来建立分类体系。同时,标准组织如ASTM International和ISO等机构也在推动新标准的制定。
例如,ISO工作组提出了“主动控制稳定性”机器人的安全框架,该框架覆盖包括波士顿动力公司的Spot四足机器人和Atlas双足机器人在内的多种机器人,强调目标标准化而非实现方式固化。这意味着,虽然刹车逻辑不限制具体技术路径,但要求机器人在异常情况下必须通过缓冲机制(如减速、肢体支撑)来避免倾倒。
一些厂商已经开始探索新的安全规则。Agility为Digit设计了新的急停机制:当感知到人靠近时,机器人不会粗暴地断电,而是尝试平稳减速、放下负载,甚至进入低姿态支撑状态后再关机。
尽管业界已经认识到人形机器人需要侧重物理防护与故障缓冲,但波士顿动力的安全主管费德里科·维森蒂尼也强调,避免碰撞、稳定停机等安全目标需要统一,但实现路径可以多样化,以为创新留出空间。
制定安全底线的核心目标是建立普适的最低安全标准。这些标准并非旨在限制创新,而是为了确保制造商、监管者和用户各方对“安全”有共识。虽然不同场景可能有不同的标准,但基础原则需要确保公众能够预判人形机器人的行为。
IEEE在报告中承认,在全球技术快速迭代、厂商众多的背景下,制定完美的标准极为困难。因此,现阶段的最佳平衡可能是让所有参与者对标准都持有“不完全满意”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