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研究新突破:首揭月球背面演化历史

时间:2025-07-10 15:35:20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在中国科学院近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科学家们向公众展示了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研究的最新成果。这一成果不仅标志着中国在月球探测领域的重大进展,也为全球月球科学研究贡献了宝贵数据。

会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国家天文台以及南京大学等多个科研团队联合宣布,他们利用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带回的珍贵样品,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四篇封面文章。这些研究深入探讨了月球背面的岩浆活动、古磁场、月幔水含量以及月幔演化特征,为人类首次揭开了月球背面演化的神秘面纱。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何宏平表示,作为科技领域的“国家队”,中国科学院一直致力于承担和参与国家航天重大科技任务。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的接收和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的高度重视,科研人员通过协同合作,产出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充分展示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责任与担当。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关锋也出席了发布会,并强调了嫦娥六号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重大意义。他指出,这些研究成果对月球演化理论提出了新的认知,并呼吁各方通过航天重大工程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的全面发展。

月球的“二分性”一直是月球科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此前,科学界对月球背面的了解主要依赖于遥感数据。而嫦娥六号首次携带了1935.3克月球背面样品返回地球,这些样品来自月球上最大、最深且最古老的撞击坑——南极-艾特肯盆地,为破解月球二分性之谜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科学家们通过嫦娥六号样品取得了多个开创性的发现。他们首次揭示了月背在约42亿年前和28亿年前存在火山活动,并持续至少14亿年;首次获得了月背的古磁场信息,发现月球磁场强度可能在28亿年前发生过反弹;首次测定了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发现其显著低于正面月幔;还首次发现月球背面玄武岩来自极度亏损的源区,这可能揭示了大型撞击事件对月球深部圈层演化的巨大影响。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地球所研究员吴福元指出,此次在《自然》杂志发表的四篇文章,首次系统揭示了南极-艾特肯大型撞击的效应,这是此次研究的核心亮点。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还利用嫦娥六号样品取得了其他多项科学突破,如揭秘样品的物理、矿物和月幔演化特征,发现月球背面28亿年前的火山活动,以及精确测定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形成时间等。

更多热门内容
AI与东北无关?百度和沈阳表示不同意
发布 | ITBEAR作者 | 汪淼7月10日,沈阳人工智能产业园(一期)在省市领导与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的共同见证下开园。这个项目从2023年破土动工到开园仅用20个月,其中主体封顶仅耗时88天,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皇姑速度。开园当天,通算互联、信安世纪、浪潮信息等40家企业同步入

202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