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研究:解锁月背演化历史新篇章

时间:2025-07-10 15:37:06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中国科学院近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了关于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研究的四项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如同一扇窗,让人类首次窥见了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嫦娥六号于2024年6月25日成功实现了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其带回的1935.3克月球样品,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研究团队发现,嫦娥六号采样区在约42亿年前和28亿年前分别经历了两次玄武质火山活动,这一发现刷新了我们对月背火山活动时间的认知。与嫦娥五号在月球正面揭示的约20亿年前的岩浆活动相比,月背的火山活动历史更为悠久。

在月球古磁场的研究方面,科学家们首次获得了月背的古磁场数据,揭示出月球磁场强度可能在28亿年前出现反弹。这一发现打破了以往磁场单调衰减的观点,为理解月球磁场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还揭示了月球内部水分分布的二分性。科学家们通过对南极-艾特肯盆地月幔水含量的研究,发现月背的水含量显著低于月正面。南极-艾特肯盆地作为月球上最大的撞击盆地之一,其直径约2500千米,形成能量巨大,相当于万亿倍原子弹爆炸。这一发现为月球内部水分分布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嫦娥六号还带回了一种新型岩石——南极-艾特肯撞击熔岩,这被科学家们形象地称为“时间胶囊”。这种岩石为研究类地天体的撞击效应提供了宝贵的样本,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天体撞击对月球演化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献华表示,嫦娥六号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填补了月球背面演化研究的空白。这次的研究成果首次系统揭示了南极-艾特肯大型撞击的效应,对于理解月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春来指出,中国探月工程的成功是科学与工程深度融合的典范。随着更多“一手数据”的获取,中国行星科学将在国际上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在某些领域引领潮流。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关锋表示,嫦娥六号的研究成果对月球演化理论提出了新的认知,为人类探索月球乃至整个太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更多热门内容
AI与东北无关?百度和沈阳表示不同意
发布 | ITBEAR作者 | 汪淼7月10日,沈阳人工智能产业园(一期)在省市领导与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的共同见证下开园。这个项目从2023年破土动工到开园仅用20个月,其中主体封顶仅耗时88天,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皇姑速度。开园当天,通算互联、信安世纪、浪潮信息等40家企业同步入

202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