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嫦娥六号月壤研究获多项首创成果,本月将再次向国内外分发样品

时间:2025-07-10 15:38:23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中国科学院近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详细公布了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研究的最新突破,并全面梳理了过去一年里围绕这批月球样品所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就。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此次研究首次披露了月球背面的演化历程,相关四项研究成果随即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

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采集了位于月球最大、最深且历史最悠久的撞击坑——南极-艾特肯盆地中的样品,这些珍贵样本为科学家提供了深入理解月球正面与背面物质组成差异、解开月球二分性之谜的关键线索。

科研团队通过对嫦娥六号带回的样品进行深入分析,取得了多项开创性发现:确认月球背面在约42亿年前和28亿年前存在过火山活动,且这种活动持续了至少14亿年;首次获取了月球背面的古磁场信息,揭示月球磁场强度可能在28亿年前有所增强;测定了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进一步证明了月球内部水分分布的二分性特征;并发现月球背面的玄武岩源自极度贫瘠的源区,这表明大型撞击事件对月球深部结构的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专家指出,南极-艾特肯盆地作为月球三大构造单元之一,其直径达2500千米,形成时的能量巨大,相当于万亿倍原子弹爆炸的威力。然而,关于这种大型撞击如何影响月球的演化,一直是个未解之谜。此次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成果,首次系统性地揭示了南极-艾特肯撞击事件的影响。

嫦娥六号探测器首次成功采集并带回1935.3克月球背面样品,这一历史性突破为后续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这批样品被储存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部分样品已被分发给国内外科学家进行研究,并已产生了大量科研成果。据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春来介绍,嫦娥六号铲取样品的初步处理和制样工作已基本完成,而钻孔样品的处理仍在进行中,预计将在几个月内全部完成。

在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的处理制备过程中,科研团队发现了一颗极为珍贵的大块头玄武岩。这颗玄武岩直径约2.5厘米,重量达10克,是迄今为止在嫦娥六号样品中发现的最大岩粒。相较于微小的岩屑,这块大块头玄武岩能够进行的科学分析更为多样和深入,包括观察岩相、分析矿物成分、测定元素和同位素成分等,从而为月球科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视角。

更多热门内容
AI与东北无关?百度和沈阳表示不同意
发布 | ITBEAR作者 | 汪淼7月10日,沈阳人工智能产业园(一期)在省市领导与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的共同见证下开园。这个项目从2023年破土动工到开园仅用20个月,其中主体封顶仅耗时88天,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皇姑速度。开园当天,通算互联、信安世纪、浪潮信息等40家企业同步入

202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