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欧洲汽车业的一项重大合作引发了广泛关注。在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的牵头下,包括大众、宝马、奔驰在内的11家汽车巨头共同签署了一项合作联盟协议,旨在通过开源模式,共建名为“S-CORE”的汽车软件平台。
这一合作的核心目标,是构建一个开放且独立的汽车软件生态系统。通过开发具有通用性的非差异化车辆软件,联盟希望加速欧洲软件定义汽车(SDV)的转型进程。按计划,联盟将在2026年推出适用于量产的软件架构,并在2030年实现整车级开源软件的集成。
此次合作被视为欧洲汽车业在软件生态落后背景下的重大突破。长期以来,欧洲汽车业在软件自研方面成效不佳,如大众旗下的软件公司Cariad,尽管投入巨大,但仍未能满足大众等品牌的电动车软件需求。此次合作,旨在通过共享代码库、减少重复劳动,降低30%的基础软件开发成本。
“S-CORE”联盟的合作模式,与过去的AUTOSAR组织有着显著不同。AUTOSAR以软件规范和标准定义为核心,而“S-CORE”则更接近开源软件组织的方式,如Linux。联盟成员企业将通过直接贡献可运行的软件模块,共同开发共享代码库。
业界注意到,“S-CORE”联盟的最大创新在于其“代码优先”的策略。不同于传统的“标准先行”,联盟成员直接以协作的方式向共享代码库提交源代码,共同参与设计和代码评审。这一做法旨在推动规范的演进,同时加快SDV产品的上市速度。
除了“代码优先”,联盟还强调“安全第一”。在开发符合ISO 26262功能安全的开源软件认证流程的同时,联盟表示将兼容现有行业标准,以消除业界对“标准碎片化”的担忧。
此次合作的背后,是欧洲汽车业强化话语权的迫切需求。面对美国和中国在软件算法、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领先优势,欧洲汽车业急需通过合作来重塑竞争格局。然而,尽管“S-CORE”联盟有望局部缓解欧洲的软件困境,但在合作效率、创新抑制以及能否抓住时间窗口等关键问题上,仍存在高度不确定性。
对于该软件合作开发的成果是否会应用于中国市场,受访企业的回复各不相同。宝马甚至以与中国智能驾驶科技公司Momenta的最新合作为回应,强调其在中国市场的软件布局。
事实上,包括大众、奔驰在内的德国车企,已经在中国进行了独立的软件生态布局。他们与本土企业合作,如大众与地平线、小鹏的牵手,以及奥迪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系统等,都体现了德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快速响应和布局。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业的软件开源趋势也在加快。从整车厂到供应商,企业自主探索与行业协作并重的模式正在逐步展开。从核心基础软件到整车操作系统的开源开放,中国汽车业正在构建自己的软件生态。
在这场汽车软实力的竞争中,欧洲和中国展现出了不同的路径。欧洲试图通过“开源联盟”来缩短底层差距,而中国车企则正以“场景快跑”的方式开辟新路径。两者各有侧重,也各有挑战。以2030年为界,这场竞争的时间窗口正在快速缩小,谁将在这场较量中脱颖而出,尚待观察。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欧洲汽车业在软件生态方面存在挑战,但其长期以来在硬件制造和品质控制方面的优势仍然不容忽视。因此,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未来趋势中,欧洲汽车业仍有望通过整合软硬件优势,实现自身的转型和升级。
对于中国市场而言,欧洲软件开源联盟的成果能否进入并产生影响,将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技术开发进度、中国市场软件生态圈与消费者需求、市场准入门槛和法律法规等。因此,整个时间表将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动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