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速公路收费领域,一场围绕“无感支付”的较量正在悄然展开。曾经风光无限的ETC(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与新兴的车牌付,正成为这场竞赛的两大主角。
回顾往昔,ETC曾是各大银行争相推销的“香饽饽”。记得那时,为了吸引客户,银行不仅在高速路口设摊推广,还推出了诸如赠送大米、食用油等诱人福利。如今,ETC已拥有超过2亿用户,全国覆盖率高达86%,收费站ETC车道占比更是超过80%。然而,尽管成就斐然,ETC却并非高枕无忧。
ETC的优势在于技术成熟,即便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如暴雨大雪,其识别率仍能达到99.9%。ETC用户还能享受全国通行费95折起步的优惠,部分银行还提供额外折扣。然而,ETC的槽点也同样明显:设备一旦出现故障,用户需前往网点维修;注销流程繁琐复杂,令人头疼;而安装在挡风玻璃上的“小盒子”,更是让追求颜值的车主们直呼“不忍直视”。
正当ETC面临诸多挑战之时,车牌付作为一匹黑马闯入市场。车牌付,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摄像头识别车牌号,自动从用户的支付宝或微信账户中扣款,无需安装任何设备。河南、广东等地的试点数据显示,车牌付的通行效率比ETC高出40%,且单车道改造成本仅为ETC的1/3。然而,车牌付的“软肋”同样不容忽视: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如大雾天,其识别率会大幅下降至75%;套牌车“白嫖”的风险也时有发生,东莞试点中就有0.5%的车主因套牌被误扣费。
面对ETC与车牌付的激烈竞争,市场出现了分化。对于经常跑高速的老司机而言,ETC的稳定性和折扣更具吸引力;而对于偶尔出行或租车族来说,车牌付的便捷性则更胜一筹。然而,也有专家提出了“ETC+车牌付”双保险模式的构想:在晴天或良好天气条件下使用车牌付,恶劣天气则自动切换至ETC。这种双模式兼容的方式已在广东等地试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随着ETC和车牌付的普及,收费站的人工岗位确实受到了一定冲击。然而,新岗位也随之涌现,如设备维护、纠纷处理等。时代在变,但总有一扇窗为那些适应变化的人留着。
对于车主来说,在选择ETC还是车牌付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首先是使用频率:如果经常跑高速,ETC无疑是更好的选择;如果只是偶尔出行或租车,车牌付则更为便捷。其次是地区政策:不同地区对ETC和车牌付的优惠政策有所不同,车主需要根据自身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最后是钱包和安全感:对于担心ETC盗刷的车主来说,关闭小额免密支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对于担心车牌付套牌风险的车主来说,购买一份保险则能提供更多保障。
ETC与车牌付的较量仍在继续,谁将笑到最后尚未可知。但无论结果如何,这场竞争都将推动高速公路收费领域向更加便捷、高效的方向发展。作为车主的你,更倾向于选择哪一种支付方式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