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OpenAI内部揭秘:文化多元、技术高速迭代,如何平衡创新与保密?

时间:2025-07-18 18:16:04来源:极客公园编辑:快讯团队

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浪潮中,OpenAI无疑是那颗最为耀眼的明星,ChatGPT的广泛使用让其名声大噪。然而,这家公司内部的实际运作方式,却如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近期,一位名叫Calvin的工程师,在离开OpenAI三周后,分享了他在这家备受瞩目的AI公司一年的所见所闻。Calvin于2024年5月加入OpenAI,并在今年6月底离职,他的离开并非出于不满或理念冲突,而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更适合从零到一的创业环境,而非在拥有3000名员工的大公司中担任普通一员。

在名为《OpenAI工作感悟》的文章中,Calvin以一种私人日记的方式,记录了自己在OpenAI的工作体验。他强调,文中并无任何商业机密,只是分享了自己对这家在历史上极具魅力的组织,在快速迭代时期的个人感受。

Calvin深入描述了OpenAI的独特文化。他提到,公司的快速扩张带来了组织结构的剧变和沟通成本的上升,但不同的团队文化却呈现出鲜明的对比,有的团队如同创业公司般日夜冲刺,有的则遵循传统企业的流程推进。他所在的Codex团队,节奏极快,方向灵活,推崇“先做再说”的理念。

令人惊讶的是,OpenAI的所有事项都在Slack上进行,从内部交流到项目协调、技术问题讨论,甚至是领导层的实时对话。Calvin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工作邮件不超过10封。他观察到,OpenAI非常依赖工程师和研究者的自下而上推动项目,好主意可以来自任何地方,进展是迭代而非规划的。

OpenAI的文化中,任人唯贤和偏爱行动的特点尤为突出。领导层的晋升主要基于提出好主意并落地执行的能力,而一旦决定推进某个方向,就会全力投入。Calvin评价OpenAI是他见过最“雄心勃勃”的公司之一,即便已经拥有全球最成功的消费级AI应用,仍在同时推进API、基础研究、硬件、代码智能体、图像生成等多个方向。

在协作方面,OpenAI展现出极高的灵活性。Codex推出前急需ChatGPT工程师支援,与对方团队沟通后,第二天就有高手加入,无需层层审批,人才即插即用。领导层也极为活跃,高层几乎每天都在Slack上露面,直接参与讨论,而非遥不可及的管理者。

然而,对外界的保守是OpenAI的另一面。身处聚光灯下的OpenAI,为了避免信息外泄,保密机制异常严格。Calvin在任职期间,几乎无法对外谈论具体工作内容。公司的Slack上有多个权限分级的分组,不同级别的员工能看到的信息差别很大。

尽管外界常用“神秘”“封闭”形容OpenAI,但Calvin认为这更多是对责任的回应。一方面,团队在追求AGI,可能影响全人类;另一方面,产品已被数亿用户用于获取医学建议、心理支持等。同时,OpenAI还需面对Google、meta等大公司的竞争,以及媒体的审视。

Calvin特别提到,OpenAI在AI安全问题上比许多人想象中更认真。有多个团队专注于构建安全系统,聚焦现实风险,如仇恨言论、滥用内容等。遗憾的是,多数成果未对外发表,他认为OpenAI在这方面可以更透明。

在技术层面,Calvin透露OpenAI的核心代码托管在巨大的monorepo中,以Python为主,近年来Rust服务的比重逐渐增加。基础设施方面,一切都运行在Azure上,但OpenAI对自研系统的偏好强烈,能自己写的尽量自己写。工程团队中有不少成员来自meta,这让OpenAI在某种程度上像早期的meta。

另一个核心架构特征是“Chat架构深入骨髓”。自ChatGPT爆红以来,大量代码围绕“聊天消息”与“对话”这两个概念组织,这些设计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原语。决策架构的过程也体现了OpenAI的行动偏好,谁做谁决定架构,没有架构委员会,多数技术方案是哪个团队想做就直接开干。

Calvin参与的最重要项目是Codex的落地与发布。在离职前的最后三个月里,Codex的冲刺成为他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从第一行代码写下到产品上线,只用了7周时间。整个团队拼尽全力,最终成功打造出一个可发布、可上线、可直接使用的AI编程Agent。

回顾这一年,Calvin承认最初加入OpenAI时他有所犹豫,但为自己设下了三个目标:建立对模型训练与能力边界的直觉,和优秀的人共事并从中学习,发布一个真正打动人的产品。现在看,这一年无疑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经历之一。

这段经历也刷新了他对“大品牌”的理解。他意识到,OpenAI的所有产品设计几乎都围绕“Pro用户”展开,哪怕是面向开发者的Codex,也主要以个人用户为导向。这对来自B2B世界的他来说,完全是另一种思维方式。

对其他创业者来说,Calvin建议,如果项目停滞不前,不妨考虑更激进地出击或加入顶级实验室。他认为,通向AGI的竞赛已进入三国演义:OpenAI、Anthropic和Google各自代表着消费产品、企业服务和工程硬核的不同路径。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