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约车领域迎来了一股反对无序竞争的新风潮。多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纷纷出手,针对网约车平台的低价竞争行为进行整治,这一现象在7月份尤为显著,涉及浙江宁波、江西鹰潭、广东清远及广州等多个城市。
据观察,各地对网约车平台的约谈焦点不约而同地落在了“低价竞争”问题上。例如,清远市交通部门针对司机频繁投诉的订单价格偏低和平台高抽成问题,约谈了当地三家主要网约车平台,指出其利用流量优势随意调整价格和派单规则,涉嫌通过不正当价格手段扰乱市场秩序。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城市。开封市明确要求网约车平台不得以低于成本价的方式竞争,以保护司机利益;鹰潭市则直接要求平台停止低价竞争,禁止以一口价或低于成本价的方式强制司机接单;宁波市也召开了座谈会,敦促平台遵守行业自律,杜绝恶意低价竞争。
在广州,交通运输部门组织召开了网约车平台约谈会议,涉及花小猪打车、如祺出行等多家平台。会议不仅通报了各平台在订单合规化、服务质量等方面的问题,也再次强调了规范竞争的重要性。
行业分析师指出,网约车市场目前面临“供大于求”的困境。截至今年5月,全国已有360家网约车平台取得经营许可,司机数量更是飙升至661.4万人,车辆超过281万辆。然而,用户规模却相对稳定,订单量增长乏力。这种背景下,平台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纷纷采取“一口价”、“特惠单”等低价策略,以吸引价格敏感型乘客。
对于低价竞争是否违法,法律专家表示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若平台或司机长期以低于运营成本的价格接单,且目的为排挤竞争对手或独占市场,则可能违反《价格法》的相关规定。但若是短期促销或市场调节价范围内的动态定价,且未持续低于成本,则不构成违法。
针对网约车市场的内卷现象,有专家建议应从“管资本”转向“管行为”,通过规则重构和模式创新来解决问题。例如,建立价格监测机制,设定“成本价”红线,严格控制平台抽成比例,落实司机社保和车辆合规要求。同时,探索实施“指导价”或“时段定价”,平衡供需矛盾,并鼓励平台通过智能调度、拼车优化等技术提升效率,支持定制化服务,以跳出同质化竞争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