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动驾驶领域,一句曾激励无数创业者的豪言——“你的车能在你上班、睡觉时自行出去赚钱”,如今听来,却带着一丝过往辉煌不再的哀愁。这句话曾是Robotaxi创业热潮中最激动人心的口号,但现实却如冷水般一次次浇灭梦想。
从Cruise到Argo AI,从Motional到AutoX,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Robotaxi玩家,如今或倒闭,或转型,或深陷困境。它们的墓碑,在自动驾驶的历史长河中,默默地诉说着失败的故事。
然而,就在这个看似沉寂已久的赛道上,一声巨响打破了宁静。特斯拉在美国奥斯汀推出了Robotaxi服务,而且出人意料地选择了现有的量产车型Model Y进行适配,而非像其他玩家那样使用定制车辆。
特斯拉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对整个行业的一次震撼。当其他玩家还在为打造定制车型、为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方案烧钱、为地域限定和政策博弈而苦恼时,特斯拉却轻松地将Robotaxi变成了一项如同空调、音响般的“配置”,预装进量产车中。
尽管特斯拉Robotaxi上线初期遭遇了诸多挑战,甚至引发了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调查,但这场备受瞩目的“秀肌肉”,无疑是一场充满争议和挑战的接力赛。它标志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新阶段,也预示着行业格局的深刻变化。
回顾过去十年,自动驾驶领域充满了悲欢离合。Cruise背靠通用汽车,烧掉了近100亿美元,却在旧金山的一次事故中轰然倒塌;Argo AI曾受到福特和大众的青睐,却也难逃被战略性关闭的命运;Uber的自动驾驶部门被出售;Aurora则转向了货运物流领域;国内的AutoX也被曝出资金链断裂的危机。更多的不知名玩家,更是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特斯拉Robotaxi的出现,仿佛是这个行业的“技术进展与行业溃败”的混合体。它让人们看到了自动驾驶技术的无限可能,也让人想起了那些曾经辉煌却最终陨落的玩家。
曾几何时,当Robotaxi行业人声鼎沸时,有人满怀信心地预言:“未来车企将沦为自动驾驶科技公司的代工厂。”然而,如今看来,这个预言显然落空了。车企不仅没有沉沦,反而开始引领Robotaxi 2.0时代的到来。
特斯拉用Model Y,以最小的成本实现了最大的效益。这款车型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成熟的技术迭代平台、极低的制造成本以及宽敞的乘坐空间,这些都为特斯拉高效部署Robotaxi技术、进行市场教育和与监管磨合提供了有力支持。
对于无人驾驶和Cybercab来说,真正的敌人不是技术,而是时间和监管。特斯拉选择用Model Y先行一步,既绕开了监管难题,又提前实战训练了FSD系统。这种“边跑边训”的打法,正是特斯拉区别于传统车企和其他Robotaxi玩家的关键所在。
特斯拉此举更像是一场声量战役的提前打响。随着Waymo等竞争对手在Robotaxi领域的快速发展,用户对Robotaxi的认知瓶颈正在逐渐被打破。特斯拉急需一个新故事来提振FSD系统的市场信心。
虽然消费者并不愿意为FSD这一可选配置买单,但特斯拉却找到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让FSD变成一种运营资产。车主不仅可以自用车辆,还可以通过接单赚钱。这无疑对存量用户和潜在用户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据悉,特斯拉此次投放运营的Robotaxi数量并不多,但已为其配置了最先进的FSD能力。随着特斯拉HW5.0芯片和Dojo 2.0计算平台的即将投放市场,特斯拉的Robotaxi技术将实现质的飞跃。
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大力宣传此次Robotaxi试运营,甚至表示将在几个月内将车队规模扩展至1000辆,覆盖旧金山、洛杉矶等地。他乐观地预测,每台特斯拉Robotaxi每年可带来约3万美元的毛利润。
特斯拉用Model Y这一张牌,试图破解过去十年Robotaxi行业最致命的三个问题:昂贵、进展缓慢、无法量产。而随着制造派与平台派的加速入场,Robotaxi 2.0时代的马太效应将更加显著。
如今,Robotaxi已不再仅仅是科技公司的游戏。宁德时代、蚂蚁集团、哈啰出行等巨头纷纷入局,它们拥有制造能力、资金、规模与用户资源,开始主导这个行业的未来。
对于超级玩家来说,Robotaxi或许短期无法盈利,但它却代表着未来十年出行入口与流量分发权的争夺。因此,即使面临诸多挑战和未知,它们仍然义无反顾地投入其中。
然而,造车与运营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能力体系。对于车企来说,如何调度响应、处理无人车事故、面对乘客投诉与车队维保等问题,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与出行平台合作或成为主流路径。
吉利扶持的曹操出行、广汽旗下的如祺出行、上汽旗下的享道出行等均在布局Robotaxi赛道。这些玩家拥有产线、资金和用户资源,正在加速推动Robotaxi的商业化进程。
随着2025年的到来,Robotaxi赛道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强者更强,资源向头部聚集,小玩家将难以生存。特斯拉的登场,标志着第一代拓荒者的退场,也预示着新一代玩家的较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