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我国自主研发的墨子巡天望远镜(WFST)在天文观测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该望远镜成功实现了对银河系的高频监测,监测频率达到了分钟级别,这一成就不仅展示了其强大的观测能力,更为天文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
墨子巡天望远镜作为北半球光学时域巡天能力最强的设备,其独特的配置——6.5平方度的大视场和高达7.65亿像素的相机,使其能够以惊人的速度捕捉银河系中的天体变化。在试运行和先导观测阶段,望远镜对约20平方度的天区进行了长达13小时的高密度观测,这一过程中,它记录了超过50万条高质量的光变曲线。
研究团队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分析,发现了多种罕见的快速光变恒星。其中包括一颗极为暗淡的ZZ Cet型脉动白矮星J0530+5945,这是迄今为止观测到的同类恒星中最暗的一颗。他们还发现了轨道周期为5.9小时的白矮星-红矮星椭球双星系统J0446+7219,以及一颗物理起源尚不明朗的热白矮星变星J0446+7227。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恒星多样性的认识,更为进一步探索恒星内部的物理过程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墨子巡天望远镜在13小时的观测时间内,成功探测到了33颗耀星。这些耀星普遍比主流巡天望远镜发现的同类恒星更为暗淡。凭借高频次的采样能力,望远镜能够精确测量这些耀发事件的持续时间、峰值光度和辐射总能量,为深入研究恒星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望远镜捕捉到了一颗亮度约为22等的极暗恒星J0427+7034上的短暂耀发事件,持续时间仅为数分钟。这类来自暗弱恒星系统的快速耀发事件因观测难度极高,此前鲜有记录,而墨子巡天望远镜的这次观测无疑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墨子巡天望远镜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携手研制,并于2023年9月在青海冷湖天文观测基地正式投入使用。这一重大科学成果的取得,标志着我国在天文观测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未来,墨子巡天望远镜有望发布基于大型时域巡天设备的首个系统性周期性变源星表,并在时域巡天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性发现,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