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教育领域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上海市普陀区,作为信息化教学的先行者,近日在2025年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活动中,再次展示了其在教育领域数字化转型的显著成果。
早在世纪之交,普陀区便荣膺国家首批信息化教学实验区的称号。近年来,该区持续深化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成功跻身上海市首批人工智能教育试验区行列。通过实施“107”工程,普陀区正全力打造教育智能化的新标杆。这一工程涵盖了人工智能课程的共建共享、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及教学评价的科学化等多个方面,每项行动均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普陀区的校园里,人工智能技术的身影无处不在。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该校广泛应用智能助教、智能助育、智能助学等多个场景,极大地提升了教育的质量和效率。特别学校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合作研发的心理老师AI数字分身系统,让学生能随时随地与虚拟心理教师进行对话,这一创新举措为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新的路径。
同样,在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一款名为“晋小元”的AI智能体以其亲切的互动方式赢得了师生的喜爱。它能够智能回答各种问题,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得力助手。而洵阳路小学则构建了包含基础、应用、创新三个层次的育人体系,通过开设AI通识课程、特色社团以及跨学科PBL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科技的魅力。
普陀区的数字化转型不仅局限于校园之内,更延伸到了社区生活与文化传承的方方面面。普陀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心长风校区便是一个集智慧与活力于一体的学习乐园。这里的“水感知空间”通过多媒体互动投影和雷达交互技术,构建了一个沉浸式的学习系统,让学生在探索中增长知识。而开源硬件实验室则提供了一个动手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虚拟现实体验、开源硬件开发改造以及机甲赛道竞技实践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在老龄化与智能化并行的时代,普陀区也关注到了老年人的学习需求。社区学院和甘泉路街道社区学校开设的《我用AI画非遗中国》和《我用AI画二十四节气》等公益课程,吸引了众多银龄学员的参与。他们在科技与文化的交汇点上找到了新的学习动力,展现了终身学习的魅力。
普陀区还通过举办“数字寻踪·普陀印象”海纳小镇城市数字化转型体验Citywalk活动,让市民亲身体验智慧城市的魅力。精心设计的两条特色线路,让市民在漫步中感受到了区域数字化转型的显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