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来,电动自行车(E-bike)市场在海外的兴起无疑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从2017年至2021年,得益于环保意识提升、户外运动热潮以及政策导向等因素,E-bike在欧美市场的销量实现了从200多万台到600多万台的飞跃,增长率一度高达160%。据Statista数据显示,这一市场预计将以10%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到2028年,其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250亿美元扩大至485亿美元,其中美国地区更是将以12%的年复合增长率迅猛增长。
然而,在这看似光明的前景背后,E-bike赛道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随着Trek、Giant等传统品牌以及大疆等头部玩家的涌入,这个曾经被视为蓝海的市场已经迅速转变为红海,竞争愈发激烈。另一方面,E-bike的高价格门槛也成为了限制其普及的一大障碍。在欧洲,普通E-bike的价格区间在259欧元至4699欧元之间,智能E-bike更是高达1000美元至5000美元,即便是中国出海的智能E-bike,其价格也大多在1000美元至6000美元之间。高昂的价格加上相对较低的复购率,导致了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些E-bike品牌开始寻求突围之路。駥林出行(Rollincycle)便是其中之一。作为一家由王柏林与其大学同学于2022年成立的户外领域新锐品牌,駥林在E-bike领域已经深耕多年,主要以供应链为主,为欧美的部分E-bike品牌做代工。面对海内外头部品牌的“围剿”,駥林坚持走“稳扎稳打”路线,通过不断优化自身产品、渠道和运营能力,在美国市场创出了一片天地。
王柏林表示,駥林目前的核心策略是集中精力于现有车型,基于客户订单量进行制作和售卖。他们每年在美国市场的出货量稳定在300台左右,GMV维持在50万美金左右。在他看来,E-bike市场虽然竞争激烈,但只要坚持把自己的基本盘打对,不以赚快钱为目的盲目跟风,就有机会在市场中立足。
对于E-bike相较于其他自行车品类的优势,王柏林认为主要体现在文化和健康生活方式上。在欧美地区,逆城市化进程已经持续多年,E-bike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愿意为这种文化、这种健康生活方式付费,这也使得E-bike即使定价较高,仍有很大的市场。E-bike还能降低骑行困难程度,满足大多数人包括银发人群的骑行乐趣。
然而,尽管E-bike市场潜力巨大,但并非所有进入这个赛道的品牌都能取得成功。王柏林指出,一些跨行业的老板看到E-bike市场的投资机会后,便拉一条产线来做,这样的做法往往会导致整个市场价格竞争激烈,利润下滑。他认为,进入E-bike赛道之前,必须要问自己为什么要进入这个行业。如果只是为了赚钱,那么还有比E-bike更有潜力的赛道。但如果真的很热爱这个行业,那么就应该抱着以年为单位的投入去做,从工业设计、产品打磨到行业圈子的资源积累,都需要时间去沉淀。
对于未来E-bike产品开发和设计的方向,王柏林认为需要看趋势。比如欧洲现在非常流行的Cargo Bike(货运自行车),以及智能Cargo Bike等都是值得尝试的方向。同时,他也提醒创业者要注意AI与E-bike的融合度问题。虽然AI在广告行业的降本提效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E-bike赛道上,其广告和AI的融合度并不会像其他行业那样与时俱进。因为E-bike是一个偏体验型的产品,其获客和营销方式更偏传统和线下一些。
最后,王柏林表示,对于想要进入E-bike行业的厂商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放大自己的优势,让用户能够看到并且愿意去选择。这需要产品足够好,价格与产品对齐,同时还需要在价格和产品之上做出一些差异化包装,触动用户。而对于駥林这样的“小而美”品牌来说,他们更注重的是与经销商的合作以及用户黏性的培养。通过不断优化自身产品、渠道和运营能力,他们希望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稳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