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零公里二手车”现象成为了汽车行业内的热门话题,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行业转型期的浮躁心态与短视行为。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行业论坛上的严厉批评,更是将这一问题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二手车市场中,行驶里程极低、登记日期不超过三个月的车辆占比高达12.7%,其中新能源车型占比更是超过了60%。
在国内市场,这类车辆的流通渠道大致可分为三类:车企“大客户”销售部门批量售卖的“资源车”、品牌授权4S店为达成销量目标提前上牌的“冲量车”,以及直营渠道品牌客户退订后流入二手车市场的“退定车”。这些车辆通过各种方式被转化为二手车,有的甚至未经实际使用便进入了市场。
“零公里二手车”并非新生事物,其历史可追溯至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推行初期。当时,部分新能源车企为获取更多补贴资金,采取批量新车“特殊上牌”操作,虚增销量数据。如今,这一现象在汽车出口领域也暗流涌动,部分车商利用政策差异,将国内新车上牌后以二手车名义出口,绕开进出口管制和高额关税。
“零公里二手车”的大量涌现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价格战密切相关。一些汽车制造商面临产能过剩问题,为了保持产能使用率,通过自行注册的方式将未售出的新车转变为零公里二手车,以此美化销售数据、快速回笼资金。这些名义上是二手车、实则近乎新车的车辆,成为了车市价格战的催化剂,不断侵蚀着现有汽车残值体系。
对于消费者而言,“零公里二手车”看似是捡漏的捷径,实则暗藏巨大风险。这类车辆虽表面光鲜,但往往伴随权益缩水、车况隐患和保值率暴跌等多重问题。一旦车辆被过户为二手车,首任车主享有的终身质保、免费充电等福利将永久失效。同时,部分不良车商甚至通过篡改行车电脑数据,将实际行驶过的车辆伪装成“零公里”出售,给消费者带来经济损失和行车安全隐患。
面对“零公里二手车”泛滥的问题,监管部门已采取行动。商务部召集行业机构及汽车制造商召开闭门会议,明确要求强化全流程监管,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工信部也拟推行“新车登记后6个月内禁止转二手”的政策,从源头阻断套利空间。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计划推动建立二手车出口唯一编码制度,部分车企已启动经销商违规上牌追责机制。
在此期间,消费者应如何保障自身权益不受侵害?专家建议通过“三查三问”规避风险。一查登记与生产日期,避免购买库存超6个月的车辆;二查维修保养记录,确认车辆是否为试驾车或展车;三查第三方检测报告,重点关注电池健康度、轮胎磨损、底盘损伤等指标。同时,在购车前应向经销商咨询质保政策、售前承诺的质保起算时间以及车辆是否有过多次转卖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