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始人陈航(花名无招)重返钉钉百天之际,这款企业协同软件终于亮出了自己的“反击利刃”。
钉钉最近推出的全新AI表格产品,凭借“表格即文档”的亮点功能,将数据表与文档无缝融合,旨在打造企业专属的知识库。这一创新设计,确实令人眼前一亮。
然而,无招很快便感受到了来自飞书等竞争对手的猛烈攻势。飞书紧随其后,发布了具备AI功能的多维表格,并公开了智能会议助手、飞书Aily等一系列创新产品。更甚者,飞书宣布其多维表格将接入企业微信和钉钉平台,其首席商业官林婵更是直接喊话,称企业微信的流程已走完,催促钉钉抓紧对接。
在与飞书CEO谢欣的对话中,谢欣进一步表示,飞书在多维表格这一产品上,相较于钉钉领先“肯定超过12个月”。飞书这一连串的组合拳,无疑让无招回归后的首战在气势上略显黯淡。
但市场竞争如流水,不争先,而求滔滔不绝。无论是飞书、钉钉,还是它们所推出的AI表格功能,最终都将接受市场用户的检验和反馈,这才是决定胜负的唯一标尺。
尽管如此,作为成立更早、规模更大的钉钉,在应对竞争对手时却显得略为被动。无招试图为钉钉找到新的定位,但这一过程并不轻松。
亲身体验了钉钉与飞书的新AI表格后,可以发现双方都有创新,但整体而言,并未颠覆多维表格的使用体验,AI技术的融入也尚显不足。例如,钉钉创新的“表格即文档”功能,已有市场上的多维表格产品实现了AI字段功能。去年,钉钉发布的超级工单助理功能,也是将多维表格与AI能力相结合,用户可通过自然语言生成工单并写入表格。
从低代码平台到多维表格,钉钉与飞书似乎已进入“功能趋同”的阶段,虽有差异,却难以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抛开产品力,钉钉在战略清晰度、团队管理以及商业化方面,似乎更令人担忧。
战略清晰度方面,飞书的目标客户主要是大型科创企业和高端行业标杆企业,核心价值在于深度协作与AI工具集成,满足差异化需求,客单价相对较高。而钉钉在无招回归后,其服务对象似乎变得模糊。无招一直偏向于为中小企业服务,坚持极简的产品工具思维,这与阿里推动的“云钉一体”战略存在根本性冲突,这也是他当初选择出走创业的原因。
团队管理上,无招出任CEO后,钉钉开始大力整顿考勤,强调工作纪律,要求产品不能空想,减少纯管理岗位。这一系列动作,虽然出发点是为了钉钉好,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无招对前任管理团队的不满。
商业化方面,飞书更关注长期目标和天花板,经得起长期亏损,短期商业化压力不大。而钉钉和阿里则面临更大的商业化压力。如果无招将战略重心放回中小企业,虽然长期潜力大,但商业化盈利会更难。中小企业付费能力弱且不稳定,这也是阿里当初推动“云钉一体”战略的原因之一。
然而,阿里可能已经做好了钉钉在AI toB方面亏损的准备。但阿里的战略重心变化迅速,从宣布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到突然宣布砸钱500亿搞即时零售,这些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且短时间内看不到回报。如果钉钉在无招接手后仍持续亏损,其未来命运将如何,尚难预料。
相比于钉钉,飞书似乎拥有更多思考未来的时间。飞书CEO谢欣表示,飞书的长远目标是做AI时代的Office。这一目标极具想象力,但无论是飞书、钉钉还是企业微信,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产品层面,飞书目前尚未考虑ToC市场,其底层逻辑是组织协作,各种AI工具集成旨在提升团队效率。而Office即便脱离公司组织,依然是每个人必备的办公工具。双方在产品出发点上存在显著差异。
通往AI时代的Office路上,微软、金山等传统办公软件巨头,以及ChatGPT、昆仑万维天工等大模型厂商都是不可忽视的竞争者。三方目标一致,各有优势,互相竞争,整个办公市场势必经历长时间的碰撞博弈。
从WPS和天工们的AI功能创新来看,这给了飞书、钉钉们一个现实提醒:一个真正优秀的企业管理平台,本质上不应是“工具化”的,而应是“能力化”的。工具可以被替代,而能力则是企业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管理软件而言,未来的发展方向或许是成为钉钉、飞书、企业微信的结合体,既解决管理痛点,又提升效率,还能帮助企业沉淀客户关系,拉动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