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YU7正式上市,首批用户体验分享及评价报告新鲜出炉。对这款车型感兴趣的消费者,不妨一读以下内容。
近期,网络上涌现了大量小米汽车YU7车主的使用心得。这些宝贵的反馈来自于北京、上海、广州等12座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小米之家周边区域,共涉及1,287位首批用户。令人瞩目的是,这些用户中,有58%来自科技行业,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2%。高达72%的用户是小米生态链的忠实拥趸,拥有至少5台米家设备。
在交付效率上,小米汽车展现出了卓越的供应链管理实力。首批用户平均在2025年6月上旬便提到了爱车,比预定日期提前了4.3天,这一表现在行业内名列前茅。
车主们对YU7的智能交互系统赞不绝口。例如,深圳的极客老张表示,“小爱同学”能够准确理解诸如“打开车窗三分之一”的复杂指令,识别成功率高达92%,远超行业平均的85%。杭州的王女士,前特斯拉车主,则对AR-HUD功能印象深刻,它在500米外就开始匝道引导,相比宝马iX3的300米,提升幅度达到了66%。
三电系统方面,苏州的网约车司机李师傅在累计测试了5,800公里后表示,满电工况下从苏州到南京的续航达成率高达97%(CLTC标准),表显精度误差仅为±1.5%,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然而,广州的充电桩评测博主Tiger指出,虽然小米超充站能在30分钟内将电量充至80%(峰值功率240kW),但对第三方充电桩的协议兼容性仅覆盖主流品牌的67%。
在驾驶体验上,汽车媒体人陈震对运动模式下的方向盘阻尼变化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线性可调范围(0.3-1.2N·m)优于蔚来ET5的固定阻尼设定。北京的赵先生则通过分贝仪实测数据展示了CDC悬架的出色表现,他在60km/h的速度通过减速带时,车内噪音较Model Y低了3.2分贝。
当然,车主们也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成都的自动驾驶工程师周小姐指出,雨天工况下车位识别率下降了约40%,建议强化视觉算法在低照度条件下的稳定性。数码博主李大锤实测发现,无线充电模块对iPhone15ProMax存在间歇性断充现象,建议将线圈对齐容差提升至±5mm。服务体系建设也是车主们关注的焦点,包括事故维修周期长、缺乏代步车方案以及充电设施故障诊断解决率低等问题。
针对不同使用场景,车主们也给出了具体评价。在家庭出行方面,二胎妈妈小雨对ISO-FIX接口的隐藏式设计表示赞赏,但认为全景天幕的隔热效能有待提升。而在商务接待场景中,企业主马总则指出,虽然航空级小桌板承重达标,但缺乏冷藏功能,影响了高端场景的适用性。
调研数据显示,87%的用户认为YU7在智能化和驾控品质方面超出了预期(行业均值为73%)。同时,用户的自发推荐意愿高达87%,NPS净推荐值为62分。值得注意的是,54%的用户表示有二次购车意向,其中72%考虑购买小米的后续SUV车型。特斯拉用户和BBA用户的转换率分别为29%和41%,显示了小米汽车在高端市场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