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产业正逐步告别其粗放式增长的往昔,迈向一个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驱动的新纪元。这一转变的核心动力,已从传统的物理资产悄然转向数字资产。对于新能源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应对行业剧变的关键策略,更是突破发展瓶颈、构筑独特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
自2016年《巴黎协定》签订以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日益增强,净零排放目标成为各国共同努力的方向。中国于2020年9月积极响应,明确提出“双碳”目标,即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力争碳中和。这一宏伟蓝图不仅是对国际承诺的兑现,更是推动能源及相关产业升级、确保经济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引领下,新能源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中流砥柱,正步入规模与质量并重的发展快车道,光伏、风电、氢能、储能等领域近年来均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然而,新能源企业在追求发展的道路上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早期,新能源产业主要依赖政策驱动,但随着2018年“5.31光伏新政”的出台,补贴退坡标志着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新能源企业不得不摒弃以往依赖补贴的发展模式,转向市场化经营,寻求高质量发展之路。与此同时,行业内部竞争加剧,粗放式增长带来的问题逐渐显现,如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利润空间大幅压缩等,成为新能源企业亟需解决的难题。
面对挑战,新能源企业正积极探索技术与业务创新,以数字化、智能化为引擎,重塑企业生态。能源物联网与全系统可视化技术的运用,不仅提升了风机运营、光伏电池板绩效监控等关键环节的精准管理水平,还实现了新能源生产、储存与消费的全程可视化追踪,为风险防控与效率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创新性业务模式的涌现,如混合电厂的转型,通过多能互补、协同共享,进一步挖掘了资源潜力,增强了可再生能源的经济效益。
在经营效率提升方面,新能源企业同样不遗余力。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研发、生产、供应链、销售服务等核心环节,提高信息传递效率、数据精准度与及时性,推动业务高效运转。无人机巡检、项目管理控制看板等数智化应用场景的落地,不仅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还提升了项目管理整体效率。
在全球化布局方面,中国新能源企业凭借其技术领先性、生产效能和成本控制优势,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相比,海外市场需求成熟度更高、市场集中度更低、潜在市场空间更大。中国新能源企业在动力电池、光伏组件等细分产业中已具备输出技术换市场的实力,进一步推动全球化经营成为行业共识。众多新能源龙头企业深耕海外市场多年,海外业务收入占比持续攀升,欧洲和美洲地区成为其主要出口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