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与环保理念的双重驱动下,骑行运动正迎来新一轮热潮,其中折叠自行车凭借其便携性成为城市通勤者和户外运动爱好者的新宠。在此背景下,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行科工”),被誉为“全球折叠车龙头”,正加速推进其港股IPO进程。
2025年7月,大行科工顺利通过中国证监会的备案审查,并在随后更新了招股书,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二次上市申请。然而,这家公司的IPO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市场对其上市前的突击分红和外包风险等问题提出了诸多质疑。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大行科工在推进IPO期间的高比例分红策略。自2022年12月至2025年4月,公司已累计派发股息约6150万元。而公司的股权结构高度集中,创始人韩德玮直接持有并控制超过90%的股份,这意味着大部分分红最终落入了他的口袋。这种“一股独大”的现象引发了市场对其大股东套现嫌疑的担忧。
与高比例分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行科工的产能严重依赖代工。其唯一的惠州工厂年产能仅为9万辆,而2024年前三季度的实际销量却达到了17.52万辆,近六成的产能需求需通过外包解决。这种“有钱分红、没钱扩产”的做法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质疑声,认为公司可能将经营风险转嫁给资本市场,通过分红套现后再利用IPO募资扩建新厂。
大行科工在研发支出上的吝啬也引发了关注。尽管公司正处于市场扩张与技术升级的关键期,但其研发开支远低于分红金额。2022年至2025年4月,公司的研发开支分别为900万元、1070万元、1760万元和650万元。这种将大量利润用于分红而非研发或渠道建设的做法,让市场对其长期竞争力产生了疑虑。
大行科工在高比例分红的同时,还面临着欠缴员工社保和公积金的问题。尽管公司表示这是因部分员工基于个人原因拒绝全额缴纳或转移困难所致,但每年超过百万元的欠缴金额仍让市场对其社会责任感产生了质疑。
在扩产计划方面,大行科工寄希望于IPO募资建设新厂,预计新厂将在2027年投产。然而,折叠车市场的热度能否持续到大行科工新厂投产之时仍是个未知数。尽管全球折叠自行车市场规模近年来增长迅速,但其作为整体自行车市场的细分市场之一,行业“天花板”相对较低。
在市场竞争方面,大行科工面临着来自国内外众多品牌的激烈竞争。其惠州工厂的产能利用率持续超过100%,代工比例不断攀升。然而,代工模式的先天缺陷如品控问题等也逐渐暴露出来,导致退换货率上升。与OEM供应商生产的产品相比,公司内部生产的产品毛利率更高,这也促使大行科工考虑自建新厂以提升盈利能力。
尽管大行科工在代工策略上取得了短期的市场扩张和盈利增长,但过度依赖代工可能削弱其技术护城河和品牌美誉度。尤其是在电助力自行车等新兴赛道上,代工模式难以满足高精度生产需求。因此,大行科工需要将代工从“被动选择”转化为“战略工具”,在折叠自行车行业的红海中突围,实现从“代工品牌”到“技术品牌”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