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9月1日的临近,新版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即将正式落地实施。为确保这一技术规范得到有效执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及国家消防救援局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强化电动自行车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 加快新产品供应的意见》,旨在推动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全面升级。
电动自行车,这一与民众日常出行紧密相连的交通工具,其安全性和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福祉。然而,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安全事故频发,要求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构建全方位的安全防护网。
去年底,新修订的电动自行车技术规范正式发布,对电动机的最高转速等关键参数进行了严格限制,取消了脚踏骑行装置的强制安装要求,并放宽了铅蓄电池车型的重量限值。这些调整旨在提升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性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为确保新标准能够切实发挥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表示,各部门正在积极行动,指导企业深入理解并应用新标准。从生产到销售,从检测认证到登记上牌,各个环节都在同步推进,以确保新标准的顺利实施。
在生产环节,相关部门正帮助企业加快新产品的量产上市,并指导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节奏,消化不符合新标准的库存车辆。同时,在检测认证环节,也在强化检测认证与生产环节的衔接,确保每一辆出厂的电动自行车都符合新标准。
在流通销售环节,各地正充分发挥以旧换新政策的效应,鼓励消费者淘汰更新不符合新标准的产品。在登记上牌环节,也提出了严格审查发票、产品合格证等证明的要求,以防止电动摩托车、电动轻便摩托车违规办理电动自行车牌证。
距离新国标实施仅剩一个多月,各地电动自行车企业、销售门店及管理部门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调整适配,以期尽快形成适应新国标要求的产业生态和监管模式。目前,已有部分企业获得了新版标准的CCC证书,并推出了符合新标准的产品。
为做好新旧标准的衔接,新修订的技术规范设置了8个月的生产过渡期和3个月的销售过渡期。在此期间,各部门正积极推动新旧标准的有序更替,包括加快新标车的研发生产、强化检测认证保障以及合理控制旧标车的增量等。
然而,电动自行车行业的隐患治理仍需加力推进。尽管全国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地区的充电设施缺口较大,部分用户尚未养成安全停放充电的习惯。为此,国家消防救援局将与有关部门共同推进使用环境的改善,并呼吁广大用户规范自身行为。
老旧车辆的安全隐患也不容忽视。目前,各省份已掌握老旧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底数,并积极推进电动自行车老旧锂电池报废回收体系建设。同时,相关部门还将加强电动自行车火灾及亡人交通事故的全链条溯源调查工作,对于发现的产品质量问题将依法依规严肃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