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智能驾驶发展:坚守生命安全伦理底线,技术需服务于人

时间:2025-07-25 07:57:08来源:上观新闻编辑:快讯团队

近日,科技部正式颁布了《驾驶自动化技术研发伦理指引》,为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戴上了一枚重要的“伦理徽章”。该指引明确提出了“安全优先、尊重生命”的基本原则,并着重指出,在面临无法避免的交通事故或极端驾驶环境时,驾驶自动化系统应高度珍视生命,积极探索有效策略,力求将对人类的伤害降至最低。

这份文件的出台,无疑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息:在智能驾驶领域,“伦理”这一价值判断始终凌驾于技术判断之上。无论技术如何演进,无论采用何种路径,确保人的生命安全始终是不可动摇的首要目标,这应当成为整个行业的共识和不可触碰的伦理底线。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指引并非泛泛而谈的社会安全倡议,而是直接针对智能驾驶汽车的生产企业和前端技术研发环节,从源头上对安全风险进行把控。这一举措不仅及时且必要,更显示出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近年来,智能驾驶技术日新月异,从辅助驾驶到有限自动驾驶,再到无限制自动驾驶,创新不断,应用场景也日益丰富。然而,技术迭代的速度越快,对伦理规范的需求就越迫切。若缺乏相应的伦理指导,潜在的安全风险将如滚雪球般累积,一旦爆发,将对行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就在《指引》发布的同一天,央视新闻与“懂车帝”联合进行了一项模拟测试,结果显示,在高速夜间遇到施工和卡车的场景下,仅有47%的测试车辆能够安全避让;而在儿童突然冲过马路这一日常场景中,也仅有58%的车辆能有效刹停。这些数据再次敲响了安全的警钟。

目前,我国将汽车驾驶自动化分为六个等级,其中L3级以下为辅助驾驶,L3级以上为有限定条件的自动驾驶。然而,市场上主要销售的产品仍为L2级,尚未有经过认证的L3级产品上市。这意味着,目前市场上的智能驾驶系统尚未实现真正的“自动驾驶”,这一现实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仍需不断重申。

然而,另一方面,不少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存在不切实际的依赖,网络上时常出现完全放手、仅依靠辅助驾驶功能的高风险驾驶视频。这背后既有认知偏差,也与车企的夸张宣传密不可分。一些车企过度吹嘘技术,对安全隐患轻描淡写,导致消费者误以为车辆能够自主应对一切情况。

在L2级及以下的驾驶自动化中,一旦发生事故,最终责任主体仍是驾驶人。驾驶人可能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追责的风险,得不偿失。因此,《指引》强调,在发布重大研究成果时,相关主体应坚持客观、准确、实事求是,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并及时澄清和纠正可能导致公众误解的误导性信息。

无论是研发还是宣传,都应坚守实事求是的原则。这并非限制行业发展,而是通过划定红线,确保技术和产品更加安全可靠,符合公众的根本利益,经得起市场的考验,从而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