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动力电池二线厂商:突围价格战,探索生存之道

时间:2025-07-25 15:06:36来源:经济观察报编辑:快讯团队

在南京城的一隅,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蜂巢能源)于7月10日举办了一场全球合作伙伴峰会,会上“共生向光”的主题跃然屏幕之上,传递出公司给予数百家供应商伙伴的坚定信心。然而,面对这四个字背后的期待,与会者的心情却难以轻松。2024年,动力电池行业深陷价格战泥潭,盈利能力普遍承压。

蜂巢能源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红新在接受采访时,坦诚地谈到了公司在成本控制与盈利方面的挑战。“我们之前未能盈利,主要是成本过高。”他直言不讳地表示,“未来要实现盈利,约80%的贡献将源自成本降低。”

杨红新的这番言论,不仅道出了蜂巢能源自身的困境,也反映了动力电池行业中众多企业的共同难题。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占据了超过65%的市场份额,而诸如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欣旺达及蜂巢能源等企业,市场份额均在2%至8%之间,构成了动力电池行业的“第二阵营”。

这个阵营在2024年普遍遭遇了盈利难题。欣旺达的动力电池业务主体当年净亏损达到15.87亿元;国轩高科虽然营收有所增长,但归母净利润几乎停滞不前;即便是被视为该阵营中坚力量的亿纬锂能,其2025年6月提交的港股招股说明书也显示,动力电池业务的毛利率远低于储能及消费电池业务。

然而,进入2025年,一些积极的迹象开始显现。7月23日,中创新航发布了盈利预喜公告,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将超过70%。但这是否意味着整个第二阵营已经走出了最艰难的时期?还是说,分化已经开始,部分企业将面临淘汰?

2025年,一场针对“内卷式”竞争的治理行动自上而下地展开。《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指出,新兴行业如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等也深陷内卷之中。在锂电池领域,内卷的直接体现就是市场价格的急剧下滑。数据显示,方形磷酸铁锂动力电芯的均价已低至0.32元/Wh,全球锂电池组均价也降至历史低点。

产能过剩与同质化竞争是动力电池二线厂商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市场主流技术路线的快速变迁也给这些企业带来了结构性挑战。2025年上半年,磷酸铁锂电池的装车量同比猛增73.0%,占据了超过81%的市场份额,而三元电池的装车量则同比下滑。

行业龙头宁德时代的盈利能力成为了衡量其他厂商处境的标尺。宁德时代2024年的全球动力电池使用量市占率达到37.9%,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其动力电池业务的毛利率依然维持在22.27%。相比之下,第二阵营的企业则显得力不从心。

尽管动力电池业务盈利困难,甚至成为部分公司的“失血点”,但过去一两年中,鲜有第二阵营的厂商选择收缩或退出,反而持续投入,加剧了内卷。这背后的原因或许可以从各家公司的股东名单和业务结构中寻找答案。

以中创新航为例,其基石股东和战略股东包括常州金坛区国资背景的投资平台、厦门金圆投资集团等,其在国内的核心生产基地也遍布多个城市。整车厂的深度绑定则是第二阵营厂商的另一条重要“生命线”。大众汽车(中国)是国轩高科的第一大股东,为其带来了稳定的订单预期和全球化的协同效应;蜂巢能源则脱胎于长城汽车,其生存与发展与长城汽车的电动化战略紧密相连。

面对盈利难题,第二阵营厂商纷纷将成本控制提升至战略高度。杨红新表示,未来盈利的约80%将来自成本降低,他为此设定了2026年实现扭亏为盈的目标。他详细阐述了制造降本、设计降本和管理降本的组合拳,这些措施已经开始显现效果。

然而,降本只是为了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守成之策,要在巨头的阴影下寻求突破,还需要更具风险和想象力的差异化技术路线押注。蜂巢能源选择了“三元和铁锂并行”的战略,这既考虑了经济账,也基于对特定市场“刚需”的观察。

在海外市场上,中国锂电产业的优势正在外溢。蜂巢能源已累计为宝马MINI和Stellantis集团的海外车型提供了超过10万套电池包,2025年其海外出货量占比预计将达到30%。这不仅是蜂巢能源的成功,也是整个中国锂电产业实力的体现。

无论是极限降本所需的产线改造,还是差异化押注所需的前瞻性研发,都需要巨额的资本投入。因此,打通资本市场融资渠道,为下一场更残酷的淘汰赛储备“弹药”,成为了第二阵营厂商的共同选择。亿纬锂能和欣旺达等企业纷纷筹划在H股上市,以期获得更多资金支持。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