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蚂蚁集团的总部,76岁的关明生精神矍铄,一身笔挺的格纹西装,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的笑容里藏着过往岁月的无数精彩故事,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一位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人。
就在我们见面前一天,阿里巴巴公布了最新的合伙人名单,人数从26人精简至17人。尽管在关明生加入阿里时,“合伙人”的概念尚未出现,但他却是马云口中“帮助阿里度过第一个难关的关键人物”。
关明生在通用电气度过了17年的职业生涯,2001年初,他毅然决定加入阿里,出任总裁及首席运营官。那时的互联网泡沫刚刚破裂,阿里巴巴也正处于生死存亡的边缘。阿里为关明生提供的年薪,甚至不及他昔日收入的十分之一。
关明生接手阿里时,公司的账面上仅有1000万美元,但高昂的人员成本和模糊的商业模式,使得阿里每个月至少要烧掉200万美元,这意味着阿里只有五个月的生存时间。面对这样的困境,关明生果断出手,他像一把锋利的刀,一个月内将全球360多名员工缩减至150名,为阿里赢得了宝贵的18个月时间窗口。同时,他迅速砍掉了缺乏竞争力的产品,将业务聚焦于“中国供应商”,使阿里首次实现了正现金流。
“我必须这么做。如果犹豫或受到感性的驱使,阿里可能就撑不下去了。”关明生坦诚地说。此后,阿里员工亲切地称马云为“阿里爸爸”,而关明生则被誉为“阿里妈妈”——爸爸是为了明天的美好愿景,而妈妈则是确保每天都有饭吃。
更为关键的是,关明生在阿里期间,为这家初创公司注入了“看不见的骨架”——价值观和制度体系。这套体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了阿里的核心驱动力。
从2001年至2003年,关明生担任阿里巴巴总裁兼首席运营官,2004年转任首席人力官,2008年起担任阿里巴巴B2B上市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直至2012年6月公司私有化。尽管离开了阿里,但关明生并未远离商业舞台,他创办了咨询公司,奔波于各大企业之间,传授管理经验。
关明生认为,所有的商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三个核心问题:你为谁解决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是你?想通了这三个问题,许多难题都会迎刃而解。在他的新书《关乎天下3:创业者从起步到成功的关键》中,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阿里早期的创业故事为例,深入剖析了企业如何突破困境、走出挣扎。
尽管已近晚年,但关明生从未想过退休。他每天忙碌于工作和运动,力求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关关难过关关过,无论是人生还是创业,皆是如此。这是关明生在接受采访时,最想传达给读者的思想精髓。
近年来,阿里的价值观引发了诸多争议。作为这套价值观的缔造者之一,关明生的回忆,无疑是回溯阿里发展历史的重要商业史资料。
2000年10月,关明生正式面试阿里巴巴。在北京长富宫饭店,他见到了当时的三个“O”——CEO马云、CFO蔡崇信、CTO吴炯。在此之前,关明生对阿里巴巴一无所知。当猎头第一次向他提及这个奇怪的公司名字时,他甚至误以为这是一家餐厅。
那时的关明生已经52岁,在通用电气担任中国区医疗设备系统负责人,自认为是一个“老经济时代”的人,对新经济一窍不通。阿里巴巴为何会找他?猎头告诉他,创始人马云比任何人都懂新经济,他需要像关明生这样有足够经验的“老经济人”,来共同打造一个伟大的公司。
见到马云后,关明生被他的互联网构想深深打动。他们聊了三个多小时,马云谈论如何用互联网助力商业,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尽管关明生比马云大16岁,但和他们聊起创业来,他似乎又回到了大学刚毕业时的热血青年状态。
马云告诉关明生,他在面试时一直在观察他,看他进饭店包间后先把衣服叠好,坐得也很规矩,就知道他们不是一路人。马云比较随意,需要一个能互补的人。北京见面后,马云邀请关明生前往杭州见见团队。这是马云的面试方式——能否加入公司,不是由他一个人说了算,而是由整个团队决定。
2001年1月8日,关明生正式上任。他和蔡崇信从香港乘坐经济舱飞往杭州,住在简陋的招商宾馆。这个房间四面通风,旁边还有一条臭水沟。关明生在这个宾馆住了两年,直到彭蕾实在看不下去,劝他换了一个稍微好一点的宾馆。
尽管工作环境与他在香港时大相径庭,但关明生并没有感到落差。他也是学徒出身,一路吃苦过来。在通用电气时,他已经很多年没坐过经济舱了,但来到阿里,他愿意以身作则,告诉大家他们是初创公司、是穷人,商业模式还在摸索中,各方面都要节省。
在阿里的18个月里,关明生像一把“杀人放火”的刀,帮助阿里度过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他果断裁员、精简业务,使阿里在困境中找到了生存的希望。同时,他还为阿里注入了价值观和制度体系,为这家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