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这家科技巨头在2010年通过iPhone4首次展示了其自研的A系列芯片,成功跻身能够设计系统级芯片(SOC)的精英行列。然而,即便强大如苹果,也在一个小小的信号基带芯片上栽了跟头。这个成本仅15美元的组件,相较于动辄上百美元的A系列SOC,虽然价格低廉,却成为了苹果难以摆脱的痛点。
起初,iPhone4的信号问题源于供应商的技术缺陷,随后苹果转向高通,但这不仅让高通每年赚取丰厚利润,还一度面临被断供的风险。尽管苹果此后投入巨资试图自研基带芯片,但始终未能如愿。
在芯片的世界里,类似基带芯片这样的小角色数不胜数。从智能手机到大型数据中心,电源管理芯片、信号芯片、网络芯片等无处不在,它们价格低廉,工艺要求远低于先进的CPU,却常常隐藏着惊人的利润。
英飞凌,这家从西门子拆分出来的芯片公司,专注于微控制处理器领域,如电源管理芯片、电机驱动芯片等。在1688等电商平台上,英飞凌的芯片价格大多在几元钱以内,有的甚至不到一块钱。然而,就是这样看似不起眼的“小玩意”,却让英飞凌在2024年实现了高达20.8%的净利润率,2023年三季度更是攀升至26%,远超同期一些知名芯片厂商。
博通,另一家在小芯片领域呼风唤雨的巨头,其业务涵盖通讯芯片的多个方面,从家用路由器到数据中心的网络芯片,无所不包。尽管博通的芯片单价也不高,但其净利润率却令人咋舌。2023财年,博通的净利润率高达39.31%,毛利率常年在6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超过70%。
这些小芯片之所以能够赚取高额利润,关键在于它们在硬件领域中扮演的角色类似于微信在社交领域中的地位。以基带芯片为例,它需要与全球数百家运营商进行适配,测试周期漫长且复杂,这构成了极高的门槛。高通等既得利益者因此得以稳固其市场地位,即便是苹果也难以轻易撼动。
博通则更进一步,其芯片在数据中心等领域扮演着连接各种设备的核心角色。正如微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桥梁,博通的芯片则是硬件之间的“沟通媒介”。这种网络效应使得博通能够构建起难以撼动的护城河,即便其他厂商在制造工艺上有所突破,也难以在通讯任务的协调上与之匹敌。
小芯片市场的另一个特点是“不卷”。相较于CPU和GPU等核心芯片领域激烈的技术竞争,小芯片市场更注重稳定性和适配性。因此,即便制程技术相对落后,只要能够满足客户需求,就能够在这个市场上站稳脚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芯片厂商能够长期保持稳定的发展。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科技行业中,小芯片厂商们似乎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安宁之地。它们没有核心芯片厂商那样耀眼的光芒,却凭借着独特的网络效应和稳定的市场需求,享受着属于自己的“铁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