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AMC成银行股新宠:“坏账银行”华丽转身为金融稳定守护者

时间:2025-07-26 03:57:45来源:21金融圈编辑:快讯团队

在中国金融业的稳健发展进程中,资产管理公司(AMC)正以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扮演着“救星”的角色,活跃在上市银行的股权市场。

近年来,A股银行股权市场的频繁变动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近期,光大银行宣布中信金融资产持股比例增至8%,中国银行H股也公告显示中信金融资产的持股比例已跃升至18.02%。中国信达资产通过转换117.85亿元浦发转债,成功持有浦发银行9.12亿股A股,跻身前十大股东之列。与此同时,中国长城资产也通过提名高管出任民生银行非执行董事,积极参与银行治理。

这一系列事件背后,反映出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与银行业关系的深刻变化。从最初作为银行体系剥离出的“坏账银行”,到如今深度参与银行资本补充、治理乃至战略协同的“救星”,AMC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与早期的政策性使命不同,当前AMC对上市银行的战略布局更多地体现了市场化投资与功能性定位的有机结合。它们不仅追求合理的财务回报,还承担着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重要使命。

中信金融资产无疑是近期在银行股权投资领域最为活跃的AMC之一。该公司通过“增持+转债”策略,在A股银行市场频频出手。自2023年起,中信金融资产(前身为华融资产)便通过可转债方式持有光大银行股份,并在2025年通过二级市场大规模增持,正式成为光大银行的主要股东。

与此同时,中信金融资产对中国银行的布局也在稳步推进。自2024年11月起,该公司便开始对中国银行H股进行持续增持,持股比例不断攀升。这一系列动作充分显示了中信金融资产增持A股银行的决心和实力。

除中信金融资产外,其他全国性AMC也在积极行动。中国信达资产通过可转债转股方式,成功跻身浦发银行前十大股东,为浦发银行提供了关键的资本支持。而中国长城资产则通过提名高管出任民生银行非执行董事,积极参与银行治理,推动风险管理体系升级。

可转债转股已成为AMC增持银行股权的主要选择之一。这种兼具债权安全性与股权收益性的金融工具,既符合AMC审慎的风险偏好,又为银行提供了灵活的资本补充渠道。

要理解AMC今日的角色演变,需从银行股东结构的渐进式调整中寻找答案。上世纪90年代,为配合国有银行市场化改革,四大全国性AMC应运而生,奠定了风险处置的专业基调。随着金融业开放和银监会成立,银行股权结构开始重大调整,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

2009年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收官后,四大全国性AMC转向商业化转型,拓展综合金融牌照。然而,直到2018年资管新规和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后,AMC才真正开始以战略投资者身份深度参与银行改革。这一时期,随着房企等民营资本的退出,地方国资和AMC介入风险处置,银行股权结构呈现“国有化”回潮。

近年来,全国性和地方AMC通过多元化方式参与银行改革,展现出新的定位。中信金融资产持续增持光大银行股份,山东金资成为恒丰银行第一大股东等案例,都彰显了AMC作为商业银行战略投资者的新角色。

AMC崛起为上市银行“救星”的背后,既源于监管政策的引导,也得益于市场机制的调节。监管部门对银行股东资质和关联交易的要求日趋严格,推动了股权结构的优化调整。同时,银行股的投资价值正在重估,为AMC提供了低成本获取高分红资产的机遇。

AMC自身转型需求也推动了这一趋势。传统不良资产处置业务的盈利能力下滑,迫使AMC寻求新的增长点。银行股权投资不仅能带来稳定的股息收入,还能通过权益法核算优化财务报表,成为AMC转型的重要选择。

业务协同效应是AMC与银行深度合作的重要基础。通过入股商业银行,AMC可以优先承接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形成风险处置的闭环。同时,AMC通过派驻董事等方式深度参与银行公司治理,推动风险管理体系升级。

然而,这种合作也面临挑战。AMC作为具有政策性属性的专业机构,其持有银行股权应服务于风险化解和金融稳定的大局,而非单纯的投资收益最大化。因此,在参与银行治理过程中,AMC需要把握好专业介入的“度”,既要发挥专业优势,又要保持适度的独立性。

AMC在中国金融业的化险进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们以“救星”的身份活跃于上市银行股权市场,通过增持和转债等方式深度参与银行改革,为银行业的稳健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