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汽车行业的一则讨论引起了广泛关注:有观点提出,中国尽管售出了3000万辆汽车,但其利润总和却不及丰田的900多万辆汽车。这一说法最初源自某论坛上的专家发言,他指出中国汽车的制造规模并未有效转化为利润。
然而,深入探究数据后,这一说法似乎站不住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去年中国汽车销售量达到了3143.6万辆,利润为4622.6亿元。相比之下,丰田在2024财年的全球销量为1027万辆,净利润为2376.21亿元人民币。显然,从总量上看,3000万辆中国车的利润是高于丰田的。
尽管如此,这一讨论却触及了中国汽车产业的一个关键问题:规模与效益的失衡。以比亚迪、长城汽车等18家主要上市车企为例,它们的净利润总和不足800亿元,仅为丰田的三分之一。更具体地说,丰田每卖出一辆车能赚取2.3万元,而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单车利润则不到其一半。
造成这种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国车企数量众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去年,拥有整车生产资质的企业超过200家,其中不乏一些落后企业,它们通过低价策略维持生存,从而挤压了优质企业的市场空间。这种“以价换量”的策略虽然带动了销量的增长,但却以牺牲利润为代价。
其次,产业转型的不同步也是导致利润失衡的原因之一。随着汽车行业油转电进程的加快,燃油车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而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投入却持续增加。这种“一减一增”的局面无疑对中国车企的整体利润产生了影响。相比之下,丰田由于早年对传统混动车型的技术投入正处于回报期,因此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相对保守,从而保持了较高的利润水平。
市场结构的失衡也是中国车企利润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丰田已经形成了全球化布局,海外销量占比超过70%,这种多元化市场有助于分摊风险并稳定利润。而中国车企的全球化布局尚处于起步阶段,出口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中东等中低端市场,在欧美高端市场的份额不足5%。这表明中国汽车产品和品牌还需要进一步向中高端价值链攀升。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已经展现出了相对于燃油车的强大竞争力。虽然目前除了比亚迪、理想等少数企业外,中国大部分车企在新能源赛道上仍处于投入期,短期难以实现盈利。但新能源汽车的成长趋势是显而易见的。特斯拉经过18年的成长才开始盈利,这为中国车企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分析产业发展时,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眼前的数据,更要关注其变化趋势。事实上,去年不仅丰田的全球利润开始下降,大众、奔驰、通用等以燃油车为主要产品的跨国车企的利润也出现了大幅下滑。这些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不佳被视为拖累整体业绩的重要原因。这表明,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和产业变革的引领者,正在深刻改变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并对跨国车企的利润产生深远影响。
如今,中国汽车产业已经实现了从传统燃油车主导到新能源汽车引领的历史性跨越。伴随着这一转变,中国汽车的利润结构也将从依赖外资和燃油车向自主创造和智电创造转变。这种结构性改变的意义远超过单纯的利润数字比较。在新能源赛道上保持战略定力,从技术创新、产品品质、用户体验、品牌文化等多个维度发力,才是中国汽车产业实现量质齐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