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AI导演:人机协作下的影视新纪元,共创艺术新高度

时间:2025-07-26 17:34:55来源:环球网资讯编辑:快讯团队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影视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从最初的简单图像生成,到如今能够创作高质量视频内容,AI技术已从实验性探索逐步迈向商业化应用。在这一背景下,一个新兴职业——生成式人工智能导演应运而生。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两位导演,王行健和杨小鲁,凭借作品《溯洄记》在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单元荣获金奖,成为了这一领域的佼佼者。《溯洄记》从剧本视觉化到成片渲染,全程依托AI技术完成,不仅展示了技术迭代的惊人速度,更引发了创作者与AI关系的深刻思考。当机器能够生成图像时,导演的核心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

王行健在采访中分享了AI技术的惊人进步:“仅仅两年前,AI连手指都画不好,人物移动效果更是糟糕透顶。而现在,AI生成的内容已经让观众难以分辨真假。”然而,他强调,技术缺陷从未成为创作的阻碍。正如摄影师需要规避镜头畸变一样,有经验的导演懂得如何引导AI发挥优势,规避短板。《溯洄记》中的超现实场景,正是团队通过无数次的参数调试和人工筛选得出的成果。

对于杨小鲁而言,AI最令人震撼之处并非效率,而是其打破想象边界的可能性。她曾用AI还原梦境中的场景,那种虚幻画面突然具象化的震撼,如同触碰到了神性。这种体验让她深刻认识到,AI不仅是工具,更是延伸人类感知的媒介。然而,她坚持认为情感表达始终需要人工介入:“AI虽然能让动画制作效率提升50%,但镜头语言和剧本的灵魂必须由人来赋予。”

在技术浪潮的席卷下,两位导演都不约而同地回归到创作本质的探讨。王行健以照相与绘画的变迁为例,指出:“当AI承担起制造奇观的任务时,导演更应该去捕捉那些真实的情感瞬间。”而杨小鲁则将AI比作“想象力加速器”,认为其价值在于解放创作者的重复劳动,让人力更多地投入到更具创造性的叙事构建中。

面对“AI替代论”,两位导演表现出了谨慎的乐观态度。王行健笑道:“无论是AI的缺陷还是局限,人类都会用其独有的感受和情感来驾驭。”而杨小鲁则描绘了一幅人机协作的图景:AI负责批量渲染,人类则专注于情感决策。这种分工或将重塑影视工业流程,引发一场人机协作的影像革命,重新定义“导演”的职业内涵。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