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机器人谷:咖啡师到割草工,具身智能展现新技能

时间:2025-07-27 05:07:46来源:南方日报编辑:快讯团队

在深圳,一条十多公里长的道路正悄然改变着未来。这条路上,机器人技术璀璨夺目,创新企业星罗棋布,顶尖科研人才汇聚一堂,共同孕育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机器人产业生态圈,被誉为“机器人谷”。

走进机器人谷,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未来感的智能世界。记者发现,今年的机器人企业更加注重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纷纷将研发重心转向餐饮、工业、运输等细分领域。通过深度定制化设计,这些机器人不仅操作更加精准,效率也提升了至少两成。

在机器人谷,连咖啡都由机器人精心制作。从调咖啡、打奶泡到拉花,动作行云流水,技艺堪比资深咖啡师。越疆科技的高级市场经理王鹤儒介绍,这些机器人通过人工智能学习,每一杯咖啡都能保持高度一致,这是人工难以比拟的。

然而,机器人谷的魅力远不止于此。这里的机器人能够胜任多种任务,从简单的服务到复杂的作业,无所不能。例如,一款看似玩具赛车的割草机器人,实则拥有50多项专利,能够自主扫描环境,智能避障,高效割草。

智能割草机器人是机器人谷的代表性产品之一。这些机器人集成了谷内产业链上下游的最新技术,通过协同研发,畅销海外市场。在一家科技公司的测试场,记者目睹了最新一代智能割草机器人的风采。它只需几十秒就能快速扫描环境,自主规划路线,精准执行割草任务。

库犸科技的产品经理殷承凯表示,这款机器人通过卫星定位、激光雷达和视觉摄像头,实现了厘米级的精度。而传统割草方式存在诸多痛点,如维护成本高、操作繁琐、适应性差等。为了攻克这些难题,机器人谷内的企业携手合作,共同突破技术瓶颈。

殷承凯回忆道,起初这款机器人并未搭载视觉系统,无法识别障碍物。得益于机器人谷强大的产业链协同优势,他们很快找到了距离不到5公里的定位设备供应商。双方紧密合作,提升了机器人的避障识别能力和定位精度。这样的合作模式在机器人谷并非个例,供应商在配合过程中不断优化自身技术,实现了共同进步。

库犸科技品牌负责人冯宇晴透露,在机器人谷,大约70%的制造商和90%的生产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从样品创意策划到样品落地生产,整个过程不到10天就能完成。这种高效的产业链协同机制,让机器人谷的竞争力不断攀升。

机器人谷还形成了独特的产学研融合模式。许多企业和高校仅一街之隔,实验室的新想法能够迅速转化为工厂的实践,学生的小发明也能直接对接产业需求。南方科技大学的学生洪锦奕正在为团队研发的机器人寻找升级配件,以备战即将在深圳举行的机甲大赛。他表示,校园门口就有许多企业,可以提供零件采购、代码咨询甚至加工服务。

南方科技大学自动化与智能制造学院的副教授陈亮名指出,他们的课程设置和项目设置都紧密围绕产业需求,确保产学研的顺畅转化。而大疆RoboMaster的高级运营总监杨明辉也表示,他们的比赛规则会基于产业最前沿的需求进行微调,倒逼学生掌握机器视觉、自动算法等产业知识。

在机器人谷,创新不再是单打独斗。产业链的聚集让谷内的企业受益匪浅,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初创企业扎根于此。深圳市迈特芯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余浩表示,在5公里范围内,既有高端的高校实验室提供技术支持,又有各类机器人企业与之合作。深圳模力营AI生态社区的运营负责人贺飞也透露,他们已落地两个孵化空间,总面积超过15000平方米,已有超过50家初创企业入驻,第三批还有40多家企业正在排队等待入驻。

据统计,深圳市南山区已集聚了200多家机器人优质企业,其中上市企业1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30余家,工业百强8家。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已集聚70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机构。南山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的副局长李娟表示,产学研一体化是机器人谷独有的特色。这里的企业和科研机构“门对门”,人才和科研成果深度融合,加快了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速度。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