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一份名为《驾驶自动化技术研发伦理指引》的重要文件,这份文件首次在自动驾驶技术的顶层设计中融入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该文件不仅为我国自动驾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导航,还为公众普遍关心的伦理风险问题设立了坚实的防护网。
自动驾驶技术按照技术水平从低到高被划分为L0至L5六个等级,涵盖了从应急辅助到完全自动驾驶的各类场景。我国在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尤其是L2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例如自动跟车和车道保持,已经被装载在超过半数的新车上,普及率位居全球第一。智能泊车等新型辅助驾驶技术的市场渗透率也超过了20%。
未来至2030年,被视为培育智能驾驶文化和普及低阶智能驾驶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让更多人开始使用这些“入门级”的智能驾驶功能,逐步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与此同时,L3及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虽然尚未实现产业化,但研发领域的竞争却愈发激烈。谁能率先研发成功,谁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然而,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并非没有隐忧。在硬件方面,传感器故障可能导致车辆对路况判断失误;在软件层面,算法漏洞也可能让车辆在复杂环境中做出错误决策,这些都给行车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数据隐私和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自动驾驶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会收集大量用户数据,一旦这些数据泄露,将对用户的隐私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同时,网络攻击也可能导致自动驾驶系统失效,从而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
自动驾驶技术还面临着伦理困境和法律责任的界定问题。例如,在自动驾驶车辆面临不可避免的碰撞时,是优先保护车内乘客还是避让行人或其他车辆?当自动驾驶进入L3、L4级别,即“人机共驾”阶段时,驾驶员、系统、车企和平台都可能成为责任主体,如何明确界定事故责任,避免事故发生后各方相互推诿?
针对这些问题,《驾驶自动化技术研发伦理指引》的出台可谓正当其时。这是我国首次以国家层面的规范性文件形式,为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设定了明确的伦理底线。该指引将尊重和保护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提出了以人为本、增进福祉,安全优先、尊重生命,公平公正、避免偏见,以及知情保障、信息公开四项基本原则。同时,还明确了合法合规、效益提升、控制风险、及时调整和隐私保护五项一般要求。在面对不可避免的交通事故或极端行车环境时,指引要求驾驶自动化系统必须高度尊重生命,积极寻求有效的应对策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这份指引不仅原则明确,而且注重实效。它从具体规则层面强调了相关风险的防范和责任落实。例如,指引将驾驶自动化划分为先进驾驶辅助阶段、有限制阶段的自动驾驶和无限制阶段的自动驾驶三种类型,并对不同类型驾驶自动化的责任主体进行了明确划分。指引还单独列出了相关主体在“科普宣传”方面应遵循的伦理规范,要求在发布重大研究成果时,必须坚持客观准确、实事求是的原则,避免片面夸大、隐匿风险,严禁编造和传播与驾驶自动化系统实际功能和效果不相符的虚假信息。
《驾驶自动化技术研发伦理指引》的发布,标志着我国自动驾驶产业正从“技术狂奔”的阶段迈入“伦理长跑”的新阶段。只有当每一行代码都蕴含着对人类生命的敬畏,每一次技术迭代都能听到科技向善的呼唤,自动驾驶才能真正驶向一个“以人为本”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