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盛大启幕,为期三天的盛会以“智能时代,同球共济”为主题,汇聚了超过800家企业,展出了3000多项尖端科技产品,规模空前绝后。会场内,机器人穿梭于人群之间,从生产线到便利店,再到格斗竞技场,它们无处不在,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仿佛置身于一个机器人社区。
本届大会的一大亮点便是机器人技能的展示与比拼。在威客小吃街,银河通用销售机器人热情地递上一包零食给参观者;而在不远处,云百生的剥鹌鹑蛋机器人、希夕的做饭机器人、擎朗的智能服务机器人,以及复旦的抓豆腐机器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美食与科技的盛宴。在智慧修理铺,新松修理机器人正细致地打磨着木头,其精准的动作和专注的神情,仿佛是在传承人类的工匠精神。
这些形态各异的机器人之所以能够高效、精准地完成各项任务,得益于它们共享的先进VLA(视觉—语言—动作)具身智能模型。这一模型使得机器人能够在不同行业中发挥出色的表现,实现了“一脑多形”的应用实践。在智造车间,青龙机器人正在自动化物料分拣线上忙碌着,其核心在于基于600万真机数据和VLA预训练形成的2.8B操作大模型,这一技术的突破让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得到了大幅提升。
然而,大模型的进步离不开数据的支持。安永大中华区人工智能与数据咨询服务联席主管合伙人陈剑光指出,尽管中国在大模型和芯片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与国际顶尖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其中高质量数据的供给是核心短板。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业内正在积极努力,预计年底前,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和浦江实验室团队将完成2500万整机数据的积累,这一数据规模将是谷歌同类数据集的10倍。这将显著提升机器人的泛化能力和涌现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核电、汽车、3C等复杂工业场景。
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身智能的发展不仅受益于中国制造业的规模优势,还受益于其完善的配套体系。这些可爱的机器人,通过创新设计和核心零部件的优化,实现了“高智低价”,使得中国智造的人形机器人在性能上与国际顶级产品相媲美,但成本却远低于西方国家。这一成就体现了中国在制造业和具身智能技术方面的独特优势,是其他国家难以复制的。
毕马威中国华东及华西区首席合伙人杨洁表示:“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加上庞大的数据资源和市场潜力,中国已成为全球AI领域的强劲竞争者。中国已经从AI领域的跟跑者,逐渐成长为并跑者,甚至有望成为领跑者。”
在大会现场,各种机器人各司其职,展现了中国AI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从销售机器人到厨房机器人,从服务机器人到修理机器人,它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智能时代的魅力。这些机器人的出现,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为中国AI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圆满落幕,中国AI技术的发展也迈上了新的台阶。未来,中国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推动AI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全球智能时代的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