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汽车正式告别中国市场,这一消息标志着日系车企在华辉煌时代的又一落幕。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日系车企之一,三菱汽车曾以其发动机技术引领中国汽车产业的“技术启蒙”。
回溯历史,三菱与中国的合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三菱汽车迅速响应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首批向中国出口中型卡车的日系车企。三菱T850卡车以其卓越性能,成为中国现代卡车工业的模板,对中国卡车制造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进入80年代,三菱与柳州微型汽车厂合作生产面包车,进一步加深与中国汽车产业的联系。90年代,三菱采取发动机与整车合作并进的策略,与中国多家车企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航天三菱与东安三菱的成立,使得三菱发动机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心脏”,高峰期时,自主品牌2.0L排量车型中近九成搭载了三菱发动机。
三菱发动机不仅助力中国车企提升了技术水平,更在一些经典车型上留下了深刻印象。东南菱帅、华晨中华、比亚迪F3等车型,均因搭载三菱发动机而备受消费者喜爱。三菱的技术转让模式,在当时被视为“技术换市场”的成功典范。
然而,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迭代,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浪潮的兴起,日系车企开始集体失意。三菱汽车虽在2012年与广汽合资成立广汽三菱,试图重振中国市场,但新欧蓝德等车型未能跟上市场节奏,销量惨淡。加之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内部矛盾不断,广汽三菱也陷入困境,销量大幅下滑。
三菱的溃败,是其在电动化、燃油发动机、智能驾驶等多个赛道全面失利的结果。面对中国市场的电动化转型,三菱反应迟缓,未能推出具有竞争力的电动车型。同时,在燃油车发动机领域,三菱的技术优势也被中国车企逐渐追赶并超越。
近年来,三菱在中国市场的撤退步伐加快。2021年,三菱退出东安三菱和东南汽车,2023年终止与沈阳航天三菱的合作,其在中国市场的最后一块阵地也宣告失守。广汽三菱的整车工厂停产,由广汽埃安接手,三菱全面退出中国市场。
三菱的退败并非孤例,近年来,包括Jeep、讴歌、现代、斯柯达等在内的多家外资车企相继出售或关闭中国工厂。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也在逐年下滑,曾经的“日系三巨头”本田、丰田、日产也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让日系车企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在中国的发展战略。一些日系车企开始拥抱中国技术,寻求本土化研发和生产,以应对市场的激烈竞争。然而,对于三菱来说,它已错失了在华转型的最佳时机,未来在中国市场将不再有探索和改变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