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拉开帷幕,吸引了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精英汇聚一堂。这场盛会不仅是展示AI最新成果的舞台,更是探讨技术突破和产业创新的交流平台。中国电信借此契机,以“开源聚力 智启未来”为主题,举办了网络大模型开发者大会,浩鲸科技(中国)的CTO钟健松受邀出席,并分享了关于网络大模型工程化落地的深刻见解与实践经验。
钟健松强调,网络大模型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并非简单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而是需要构建一个全方位、系统化的工程化体系。这个体系不仅涉及模型优化、架构设计、提示词制定和应用构建等核心环节,还涵盖数据处理、效果评估和安全保障等关键支持。只有通过这些全链路的工程化手段,才能充分释放大模型的潜力,打造出高效智能的应用。
他进一步分析指出,智能应用在实际应用中表现不佳,往往源于大模型输出结果的准确性问题。这主要归因于两个方面:一是底层模型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二是缺乏合适的提示词或上下文来引导输出结果。因此,在推进大模型落地的过程中,如何与大模型进行有效“沟通”,成为了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实际生产环境中,面对复杂多变的任务需求,需要从多个渠道获取动态内容,并基于动态逻辑进行整合,再以正确的格式传递给大模型。钟健松提出,利用上下文工程构建一个动态系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浩鲸科技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在电信家宽装维和资源管理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家宽装维领域,浩鲸科技针对传统支撑系统架构复杂、装维效率低、后端调度冗余等问题,创新性地采用了多智能体协同架构。通过将多个系统模块重构为一套“家宽超级大脑”,并结合上下文工程,各智能体能够在不同场景下自主协同工作,同时共享全局分布式记忆库,实现动态优化。这一创新方案在某省的具体实践中,成功将一线装维人员的交互步骤减少至20步以内,装机/修障时长缩短30%,后端人工派单减少50%,新需求上线周期缩短至1天内。
在资源管理领域,浩鲸科技结合网络大模型,围绕资源的全生命周期,从规划设计、查勘、清查、割接、工程验收等多个环节入手,打造了多个智能体。这些智能体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资源管理繁重、迟缓、专业门槛高的现状,重塑了更轻、更快、更灵活的新模式。以工程验收智能体为例,它利用视觉大模型自动完成图纸识别、参数计算和数据录入等环节,将单张图纸处理时间从1小时缩短至10分钟,效率提升80%。
钟健松还透露,浩鲸科技正基于多智能体进一步构建完整的数字员工体系。这一体系以企业全场景流程梳理为基础,覆盖规划、创建、协同、成长、运营等多个维度。通过提供模型能力供给、低代码开发、Workflow编排等工具链,并结合样板数字员工的个性化知识灌入,数字员工能够实现“零代码”响应新需求,成为具备自主学习、自主成长和跨流程协同能力的领域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