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自其SU7与YU7系列面世以来,便在消费者中引发了复杂的情感共鸣。一方面,这款车型凭借其出众的外观设计,赢得了众多粉丝的喜爱。从SU7到YU7,其颜值在众多汽车中脱颖而出,无出其右。海外市场上,特福CEO等业界大佬纷纷表态对小米汽车的喜爱,甚至公开场合频繁驾驶SU7,彰显对其青睐有加。
不仅如此,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也表达了购买小米汽车的意愿,而小米SU7 Ultra在纽北速度节上的亮相更是获得了国外车手的一致好评,他们表示这改变了他们对中国汽车乃至电动汽车的传统印象。法拉利、现代等国际知名车企也纷纷购入SU7 Ultra进行研究,这无疑是对小米汽车实力的最好证明。
然而,在国内市场,小米汽车却遭遇了截然不同的待遇。随着SU7与YU7的热销,一车难求的现象愈发明显,这也引发了一些网络上的吐槽和恶搞。诸如“绿化带神车”、“车规级纸巾盒”等标签层出不穷,这些言论不仅故意将用户群体污名化,还透露出背后一些友商的暗中推手。商业竞争中的这种手段并不罕见,但这些言论却进一步煽动了部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网友,形成了不良的网络氛围。
事实上,小米汽车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正是因为其在国内市场的火爆表现。它打破了传统车企的垄断地位,触动了不少同行的利益。试想,如果小米汽车无人问津,或许就不会引起如此多的关注和争议。与国外消费者注重产品本身不同,国内市场中还存在一定的品牌鄙视链和类似饭圈文化的“车圈文化”,这种文化现象不仅令人尴尬,也阻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