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2025年的下半年,国内AI产品市场正经历着从野蛮生长到精细深耕的显著转变。用户增长红利逐渐消退,产品体验上的相似性日益明显,使得AI产品的竞争焦点,从单纯的存在与否,转变为使用体验、用户粘性以及持续价值。
在这场关乎用户留存与市场地位的较量中,哪些AI产品已经稳坐钓鱼台,哪些新兴势力正蓄势待发,准备掀起下一波浪潮?近期,一份由知名智库发布的「AI 100」双榜单,为我们提供了阶段性的观察视角。
该榜单由“旗舰100”与“创新100”两大板块构成,前者代表着当前市场中的领军力量,后者则预示着未来市场的潜力新星。为了确保榜单的权威性和精准度,这份观察体系结合了定量与定性的双重评估标准。
定量评估基于真实用户数据,覆盖了用户规模、增长、活跃度和粘性四大核心领域,涉及下载量、活跃用户、留存率等20余项具体指标。而定性评估则侧重于产品的长期发展潜力,通过专家评审与用户调研,综合考虑技术基础、市场空间、功能设计、变现能力、团队背景及成长速度等因素。
旗舰百强榜单揭示了当前AI市场的强者格局。与去年同期相比,2025年上半年,头部五款AI产品在Web和APP双端的市场份额已超过半数,豆包、夸克、DeepSeek等成为国民级AI产品的代表。从应用场景来看,AI智能助手依然是最受欢迎的选择,无论是网页端还是手机APP端,其月活跃用户与日活跃用户均占据近四成的比例,紧随其后的是AI教育和AI搜索领域。
与此同时,新的市场机遇也在悄然涌现。Vibe Coding的异军突起,推动了AI低代码平台和编程工具的快速发展,使得入围榜单的产品数量显著增加。相比之下,传统热门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AI创作与AI陪伴虽仍保持活跃,但面临着高度的同质化挑战,特别是在AI写作、AI生成图片等领域,大厂的一体化产品和高频迭代策略对其形成了巨大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中小产品面临着流量减少和使用频率下降的困境,若无法在产品创新、交互设计或场景定位上取得突破,很容易被边缘化。这标志着AI产品正式进入了“效率时代”,过去的想象力比拼,如今转变为持续可用性和精细运营能力的较量。豆包与夸克背后的巨头企业,凭借其在产品化、运营和数据反馈机制上的优势,成功建立了用户的长期信任。
创新百强榜单则更像是AI市场的“前沿雷达”,聚焦于快速增长、尚未完全商业化,但已展现出技术突破和场景创新潜力的产品。这些产品通常拥有针对细分需求的技术适配能力、更明确的用户定位,或在功能设计上采取了非传统的策略。这份榜单不仅预示着未来之星,更充满了变数与想象空间。
例如,依托模型轻量化与模态融合技术的进展,AI 3D生成和AI视频生成类产品正迅速填补内容创作领域的空白,如Meshy、Vidu等。同时,部分编程AI Agent在GPT生态尚未完全本土化的窗口期,成为了开发者心中的“国产替代助手”,如通义灵码、文心快码等。榜单还揭示了一个趋势:垂类AI产品的可行性正在提升,许多小而美的应用正从医疗健康、心理疗愈等方向切入,凭借专业理解和数据积累,探索差异化的市场路径。
当然,创新榜同样意味着高风险,并非所有看似炫酷的产品都能成功跨越冷启动的难关。但即便如此,它仍为我们提供了观察AI产业发展方向的重要视角。因为每一个真正的爆款,都曾是不被大多数人看好的新品。从旗舰到创新,一张完整的AI产品地图正逐渐清晰,展现出AI市场双螺旋结构的生态:一边是旗舰产品的深耕与整合,另一边是创新产品的突破与试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