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近日发布了2025财年第三季度的财报,数据显示公司依然稳健,但增长动力略显不足。营收达到940亿美元,同比增长9.6%,净利润则为234亿美元,同比增长9.3%。这份成绩单虽然超出了华尔街分析师的预期,却未能在资本市场激起太大波澜,苹果股价在财报发布后的交易中下跌了2.5%。
苹果近年来在创新方面的乏力逐渐显现,尤其是在后乔布斯时代,公司依然依赖乔布斯时代打造的核心产品线,如iPhone、iPad、Mac等。尽管AirPods和Apple Watch等配件销量不错,但缺乏划时代的新产品。Vision Pro虽然备受瞩目,却因成本、售价和软件问题而步履维艰,未能成为新的增长点。
面对这一困境,苹果是否应该重启造车项目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汽车作为集合多领域尖端技术的“终极硬件”,被视为检验硬件公司综合实力的最佳试金石。小米等中国科技公司已经在造车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行业的新风向标。苹果若能亲自下场造车,或许能重新激发整个公司的创新活力,夺回全球硬件公司的领先地位。
库克在财报分析师电话会议上夸赞了中国市场的出色表现,但就在财报发布前几天,苹果史无前例地关闭了中国大连的一家门店,这反映了苹果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挑战。iPhone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周期性疲软,深层原因是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气候变迁和竞争对手的崛起。安卓阵营的竞争对手不仅在设计和功能上青出于蓝,还在AI大模型等方面取得了进展,对iPhone构成了威胁。
尽管苹果目前握着被视为“王炸”的折叠屏iPhone这张牌,但首款产品预计要到明年9月才能问世,且起售价高昂,难以在短期内提振销量。智能手机市场已经成熟,天花板清晰可见,苹果需要新的增长点来打破增长停滞的困境。新能源汽车市场则处于高速增长期,且缺乏一个公认的高端品牌,这为苹果从高端市场切入提供了机会。
造车不仅能填补新能源市场的空白,还能为苹果的AI服务Apple Intelligence创造关键场景。智能汽车是手机之外的又一个AI核心场景,特别适合AI语音交互和软硬件高度融合。苹果造车后,Apple Intelligence将独占这一全新场景,构筑新的交互模式,从而迅速占据AI大模型时代的一席之地。
苹果近年来逐渐失去了“酷公司”的光环,这与其缺乏划时代的新产品密切相关。造车或许能让苹果重新找回定义“酷产品”的魔力,并跳出依赖iPhone增长的循环。苹果此前已有十年的造车经验积累,如今手握巨额现金储备和丰富的资源,完全有能力在短时间内造出一辆“新能源车圈的i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