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行业在历经数年的迅猛扩张后,于2025年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即从依赖流量增长的模式转变为深度挖掘价值的时期。流量红利的消退与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行业从过去的粗放型增长策略转变为精细化的运营模式。同时,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以及技术的迅速迭代,使得“破局”与“共生”成为了电商领域发展的关键议题。
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重要桥梁,电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正面影响愈发显著。从助力偏远地区农产品走向全国市场,到赋能传统制造业实现精准供需对接;从推动跨境贸易的便捷化,让“中国制造”更高效地触达国际消费者,到创造新的就业形态,电商正以更深入的融合与更普惠的方式,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
近期,一场以“2025电商破局:穿越流量红海,构建共赢生态”为主题的闭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多位业内专家和学者围绕电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展开了深入探讨,重点讨论了新消费趋势、技术应用、平台责任以及产业生态建设等核心话题,为电商行业的突破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会上,多位专家对拼多多推出的“千亿扶持”计划表示了认可,认为这一举措通过服务升级和技术赋能,有利于构建商家、消费者和平台三方共赢的生态系统。
当前,电商行业正经历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尽管面临流量红利消退和竞争加剧的挑战,但电商行业依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网络零售额达到了15.5万亿元,同比增长7.2%,连续十二年保持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的地位。2025年前五个月,全国网上零售额更是突破了6万亿元,同比增长8.5%,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直播带货、即时零售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服务消费的线上化趋势愈发明显。
北京电子商务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马小森指出,当前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体验以及情感价值,尤其是Z世代,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平台获取产品信息,并重视个性化场景的消费体验。例如,某些扫地机器人品牌通过展示清理宠物毛发的场景,成功吸引了养宠人群的关注;而泡泡玛特的LABUBU系列则凭借独特的情感价值成为了热销产品。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提出了“消费变革”的概念,强调当前消费呈现出分级分层的特征,情绪价值已成为驱动消费的核心因素。他指出,在过剩经济背景下,实物消费向服务消费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平台需要基于这一认知来调整战略布局。同时,技术创新为电商行业的升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低空经济与AI技术的融合有望重塑物流体系,无人机配送的规模化应用将大幅提升生鲜配送的效率;而3D打印、AR试穿等技术则能缩短新品研发周期,推动首发经济的发展。
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副秘书长胡麒牧认为,电商竞争的本质在于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他强调,电商平台应聚焦于售后服务、物流效率、成本控制、生态构建以及模式创新等方面,以应对流量瓶颈下的增长挑战。他认为,电商的终极形态将是全渠道零售的数字化融合,当前的竞争应着眼于效率提升与模式创新,而非简单的存量博弈。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电商平台正从流量运营转向价值运营,通过优化平台规则、提升服务质量以及加强技术赋能等方式,构建健康、可持续的生态系统。马小森认为,健康的生态系统应建立在合规经营、平台优势共享以及社会责任履行的基础上,拼多多的“千亿扶持”计划在推动中小商家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白明从“贸易转移”与“贸易创造”的视角出发,强调了电商的价值在于创造新的增长点。他指出,电商解决了南方水果外销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让原本滞销的农产品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流通,实现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双赢。他认为,未来电商的“贸易创造”效应将超过“贸易转移”,线上线下融合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朱克力指出,2025年价值运营已成为核心,平台需要通过规则优化、服务升级与技术赋能来构建生态闭环。在规则层面,降低佣金率和缩短结算周期是关键。例如,拼多多通过“千亿扶持”计划,通过减免技术服务费、提供广告补贴等方式,直接降低了商家的运营成本。有服装商家在参与该计划后,单月物流与营销成本显著降低,得以将更多资金投入新品研发,推出了符合市场需求的国潮系列,销量大幅提升。这种“让利”策略不仅提升了商家的盈利能力,还通过丰富商品供给增强了用户的黏性。
在流量成本高企、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平台对商家的扶持成为构建共赢生态系统的关键。拼多多的“千亿扶持”计划通过扶持与减免并举的方式,一方面利用平台优势为商家创新赋能,另一方面不断降低商家的经营成本,成功打造了商家、消费者和平台三方共赢的生态系统。马小森呼吁更多平台借鉴拼多多的做法,成立商家权益保护委员会、建立常态化的商家沟通机制,以平衡大小商家的权益,让商家对规则变化有预期、能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