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场围绕人工智能隐私保护的争议风波席卷网络,焦点在于ChatGPT用户的私密对话意外出现在Google搜索结果中。这一事件不仅让用户感到震惊,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据外媒报道,许多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ChatGPT的聊天内容被公开收录并可通过Google搜索到。尽管这些对话没有直接暴露用户的账号信息或邮箱地址,但聊天内容中包含的详细信息足以勾勒出对话者的生活轮廓,引发隐私泄露的担忧。
事件的起因可以追溯到ChatGPT的“分享”功能。OpenAI原本设计了一个便捷功能,允许用户通过点击按钮生成对话链接,方便与朋友或团队成员分享。然而,在分享过程中,有一个选项“使此对话可被发现”,如果用户勾选,对话将被发布为公共网页,进而可能被搜索引擎抓取。
问题在于,这一设定的提示信息并不够明确。许多用户在未充分理解的情况下,误以为只是生成一个私密链接,结果却意外地将对话内容“贡献”给了互联网。据知名投资人透露,一度有超过70000个用户分享的ChatGPT对话在网上公开可见,其中不乏涉及浴室翻新、创意菜谱等日常话题,更有心理创伤、家庭矛盾等高度敏感内容。
面对舆论压力,OpenAI最初表示提示信息已足够清晰,是用户自愿勾选导致的。但随着批评声浪的加剧,OpenAI首席信息安全官承认这一机制存在设计问题,并将“可被发现”的设置称为一个“短期实验”,最终决定全面下架该选项,并承诺配合搜索引擎清除已被索引的页面。
然而,尽管ChatGPT的“分享”功能已无法再将对话设为“可被发现”,但已被索引的内容在一段时间内仍可能继续出现在搜索引擎中。Google方面则表示,搜索引擎本身无法控制网页是否公开,网页发布者(即OpenAI)才拥有决定权。这意味着OpenAI需要自行使用Google提供的工具进行屏蔽,但这些工具对其他搜索引擎如Bing、DuckDuckGo等是否有效仍是未知数。
此次事件不仅加剧了用户对OpenAI数据治理信心的流失,还引发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应。牛津大学AI伦理学家对OpenAI的做法表示震惊,并指出这种“先上线、再看反应”的模式正是科技公司一贯的作风,将用户当作实验对象,随意推出功能而不考虑后果。
对于用户而言,如何检查自己的对话是否被索引也成为了一个关注的问题。有建议指出,用户可以使用已分享链接中的部分内容在Google上进行搜索,以确认是否仍能被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