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公募基金费率改革:绩优基金经理转私募,市场加速迈向被动化

时间:2025-08-07 21:23:24来源:36氪财经编辑:快讯团队

公募基金行业近期面临人才流失的严峻挑战。随着基金公司二季报的公布,虽然行业整体的管理规模和人才数量均创下新高,但主动权益基金却遭遇了基民的持续撤离,众多明星基金经理也纷纷选择离开。

7月17日,安信基金宣布知名基金经理张翼飞因个人原因离职,据传他将加入私募行业。张翼飞在离职前共管理着9只基金,总规模超过300亿元,其任职期间的基金回报均为正,且有5只基金的回报超过30%。他的离职,使得今年离职的基金经理人数达到了197位,而去年全年这一数字为357位。

基金经理的离职潮,与公募基金行业的费率改革和考核标准调整密切相关。近年来,费率改革打破了公募基金行业过去“旱涝保收”的经营模式,引入了浮动费率机制,使得基金经理的考核标准更加细化和严格。这种变化导致部分绩优基金经理无法延续此前的投资风格,转而选择更加灵活的资管领域。

从离职基金经理的去向来看,进入资管机构或私募行业成为了主流选择。除了张翼飞之外,今年还有多位知名基金经理如景顺长城的鲍无可、华商基金的周海栋、中欧基金的曹名长等也宣布离职,其中多位被传将加入私募机构。这种“公奔私”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募基金行业在风险偏好和管理灵活度上的限制。

费率改革不仅改变了基金经理的薪酬结构,也影响了公募基金行业的整体格局。随着考核细则的调整,基金经理在投资风格上受到了更多的束缚,部分基金经理因无法满足新的考核标准而选择离开。这种趋势将迫使公募基金行业在中长期内面临资金向头部机构集中、产品向被动管理靠拢的局面。

当前,主动权益基金的赎回压力颇大,尽管近年来业绩有所改善,但基民对主动权益基金的信心仍然不足。相反,债基、货基和被动指数产品却受到了基民的青睐。这种变化反映了投资者从“追逐短期收益”向“关注长期回报”的转变。

对于仍坚守在公募行业的基金经理来说,他们短期内将面临规模被动赎回的尴尬。而中长期来看,随着费率与业绩挂钩的考核机制逐渐深入,公募基金行业或将呈现优势向头部集中、被动产品成为主流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与美国共同基金行业的发展路径颇为相似,未来公募基金行业的贝塔属性或将日渐强化,而私募基金则专注阿尔法收益,成为这场费率改革引发的长尾效应之一。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