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系列涉及大型科技企业与其前员工之间的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纠纷案件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些案件不仅揭示了科技行业内知识产权保护的严峻挑战,也促使创投机构在投资前进行更为严格的尽职调查。
7月28日,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对一起涉及尊湃通讯科技(南京)有限公司侵犯华为商业秘密的案件作出一审判决。该案件中,尊湃通讯的14名前海思员工被判有期徒刑,并共处以1350万元的罚金。这一判决凸显了大型科技企业在维护自身知识产权方面的决心。
与此同时,京东也公开表示已掌握九识(苏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九识智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的证据,并向公安机关报案。值得注意的是,九识智能的创始团队曾在京东的无人车与无人驾驶技术研发部门工作。这一事件进一步加剧了大型科技企业与离职员工之间的紧张关系。
宁德时代也以不正当竞争为由起诉了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创始人。据市场观察,这些纠纷的共同点在于,大型科技企业的离职员工在自主创业过程中可能使用了原东家的技术专利或商业秘密,从而引发法律诉讼。
创投界对这些知识产权纠纷的增多表示高度关注。以往,创投机构热衷于投资由大型科技企业科研骨干创建的高科技初创企业,认为他们既懂技术又了解市场需求,具有较高的投资成功率。然而,随着知识产权纠纷的频发,这些初创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和投资风险开始受到质疑。
资料显示,九识智能在不久前刚完成了约3亿美元的B轮股权融资。然而,若此次法律纠纷导致其无人车与自动驾驶产品的面世进程放缓,将直接影响企业的业务发展和创投机构的投资回报。这促使创投机构在投资前进行更为细致的尽职调查,以规避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
一位创投机构合伙人透露,他们现在会加强了解大型科技企业科研骨干自主创业过程中的技术研发路径,确保这些技术不会与原东家的技术专利产生冲突。甚至部分创投机构会亲自前往大型科技企业进行尽职调查,了解创业者与原东家之间的竞业限制协议条款以及科研成果的使用约定。
紫荆资本法务总监汪澍表示,有效解决这类知识产权纠纷需要各方在遵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通过事先沟通解决相关技术专利的合规使用问题。同时,大型科技企业与离职技术骨干之间应签订更完善的竞业限制协议,并确保这些协议得到有效落实。
随着知识产权纠纷的增多,创投机构在投资前进行尽职调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不仅有助于规避潜在的法律风险,还能确保初创企业的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具有可持续性和创新性。
然而,解决这类纠纷并非易事。部分大型科技企业的离职员工在自主创业过程中可能无意识地使用了在原东家工作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在他们看来,这些科研成果是自己辛苦研发的,使用它们是理所当然的。但事实上,若无特殊约定,这些科研成果通常归属大型科技企业。
为了规避这类风险,创投机构在投资前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尽职调查,确保初创企业的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不会侵犯原东家的知识产权或商业秘密。同时,大型科技企业也应加强与离职员工的沟通,明确科研成果的使用权限和竞业限制条款,以减少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尽管这些知识产权纠纷给创投机构和初创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但它们也促进了科技行业内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和加强。通过加强法律监管和尽职调查,有望在未来减少这类纠纷的发生,为科技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