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智慧农业新纪元:机器人成农田“新把式”,重构农业生产逻辑

时间:2025-08-11 02:40:11来源:北京商报编辑:快讯团队

在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的展厅中,一棵挂满鲜红苹果的模型树吸引了众多目光。树下,一台装备有履带和双臂的机器人正灵活地操作着机械关节,其摄像头精准扫描树冠后,仿生夹爪迅速锁定目标,轻轻一拧,苹果便脱离树枝,随后机械臂准确无误地将苹果放入收纳筐,整个过程仅需不到5秒。这一高效的操作引得现场观众纷纷拿出手机记录,有人感叹道:“这比果园里的老手还快!”

据农业农村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农业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已达到128亿元,相比去年增长了67%,预计2025年这一数字将突破200亿元。当传统农民还在与烈日和虫害斗争时,这些“钢铁新农夫”已利用先进的算法和传感器,彻底改变了农业生产的传统模式。

在新都绿控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的展台前,销售总监杨波向记者介绍道:“过去农民依靠经验,而现在我们依靠数据。”他展示了一台农作物巡检机器人,该机器人能够快速分析农作物的病因,并提供详细报告,能够应对180种常见的农作物病害。在体验馆中,这台巡检机器人通过摄像头自主识别病害和虫害,聚焦受损部位,并在巡查结束后生成分析报告,提供预警和指导意见。

杨波进一步举例说明,对于农作物常见的叶斑病,人眼发现时往往病情已经扩散,但机器人能通过叶片反射光的差异,在潜伏期就发出预警。实测显示,巡检机器人的效率比人工提高了75%,单台机器人可以覆盖500亩农田。在成都周边的试点农田中,由于虫害导致的减产已经下降了12%。

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的展台前,一个玻璃房子内种植了一些受到病虫侵害的农作物,而在房子顶端,一个摄像头正在对这些植物进行扫描分析。据该所副研究员吕彦锋介绍,这是一个农业机器人的虫·草害视觉感知与诊断系统。该系统适用于植保机器人、无人机和手持设备,具有轻量化和高精度的特点,处理速度超过每秒50帧,能够准确识别病虫害并决定农药用量。

在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展台上,记者看到了多款农业机器人。其中一个长方体形状、拥有8个花粉出口的大家伙被称为“温室小蜜蜂”,是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赵春江院士团队研发的授粉机器人。该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大型玻璃温室中的雌雄同花作物授粉作业,通过超声波、气流震荡和喷洒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高效授粉,座果率超过98%,且成本比传统熊蜂授粉降低了30%。

该中心还展示了一款苹果采摘机器人,它配备四只带有摄像头的机械夹爪,能够准确抓取树上任何位置的成熟苹果。据高级工程师郭鑫介绍,这款机器人在标准化程度较高的苹果园内,一小时可采摘1600个苹果。虽然研发成本超过百万元,但预计未来随着推广,市场价格有望降低。

智慧农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和资本的双重推动。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25智慧农业行动计划》显示,中国农业机器人的渗透率已从2020年的3.2%提升至2024年的15.7%,但仍与荷兰(38%)、日本(29%)存在差距。为此,农业农村部制定了《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目标是到2026年底,初步形成智慧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30%以上。

政策层面,中央财政今年安排了4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农业机器人研发,31个省份出台了补贴政策,单台设备最高补贴比例达到40%。在资本市场上,农业机器人领域同样受到热捧,2024年融资额达到47亿元,多家头部企业估值超过百亿元。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