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深圳卡伊瓦机器人技术研发有限公司正在研发孕育机器人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据该公司创始人张其峰介绍,他们正在打造全球首个能够替代女性完成从怀孕到分娩全流程的人形机器人。
张其峰本人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博士,自2014年回国后便创立了这家公司,专注于机器人产品的设计与生产。目前,公司的主打产品是送餐机器人,同时也涵盖了迎宾机器人和人形表演机器人等。而孕育机器人则是他的新项目,其技术核心在于将“人造子宫”(孕育箱)内置于机器人内部。
据悉,这个孕育箱相当于早产儿保育箱的升级版,具备控温、供营养、排废物等功能,能够支持人类胚胎在机器内部从零开始直至出生。而外部的“仿人类女性”外壳,则主要是为了降低人类的心理负担,虽然未来可能模拟胎动、宫缩等动作,但这些对胚胎发育并无实质性帮助。
尽管孕育机器人的概念听起来颇具科幻色彩,但在现实技术层面,却面临着诸多挑战。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孕育箱成功案例仍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比如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去年完成的“去ECMO化人造子宫动物实验”,胎羊在母体外存活时间仅为90分钟。因此,全程在机器里长大的人类胚胎能否克服胎盘代谢、神经发育等难题,仍是一个未知数。
更重要的是,为了确保孕育过程的顺利进行,机器人必须在十个月内不出现任何故障,这对系统的稳定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而人形设计反而增加了摔倒等风险,使得是否让孕育机器人具备行动能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旦在孕育过程中出现问题,责任该由谁承担,也是目前无法明确的问题。
尽管如此,这一消息仍然引起了不少人的欢呼,认为它能够帮助解决一些人的生育痛点。张其峰也表示,孕育机器人的潜在用户包括子宫功能障碍或不孕不育的女性、不想结婚但想要孩子的单身人士、同性伴侣以及想避免孕期辛苦的女性等。然而,在当前中国生育率下滑的背景下,根本问题并非“生”,而是“养”。
以广州为例,正常公立医院的生产费用在医保报销后基本不会超过3万元,而孕育机器人的初期售价却高达10万元左右,后续孕育胚胎所需的营养费用也尚未明确。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仍然是一个难以承受的高昂成本。
即便孕育机器人真的能够普及,相关的伦理道德问题也不容忽视。谁才是孩子的母亲?是否会催生“定制婴儿”产业?这些都是潜在的社会隐患。科技本身是中性的,但如何应用却取决于人心。在配套立法尚未完善之前,很难想象伦理跟不上科技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因此,生孩子这件事是否适合交给机器完成,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