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的热烈氛围中,一家虽年轻却迅速崭露头角的初创公司——穹彻智能,吸引了众多目光。该公司的创始人卢策吾,在面对媒体关于技术落地的好奇提问时,以一项看似简单实则极富挑战性的任务作为解答:让机器人刮冰淇淋球。
卢策吾解释,这一操作背后隐藏的是机器人技术中的“持续接触操作”难题,即要求机器在毫秒间精准调整力度与方向,以保持与物体的稳定接触,如同触碰易碎的冰晶。相比传统的“静态死锁操作”,如抓取,这种动态调整的难度要大得多。
穹彻智能在大会上展示了其最新的技术突破,通过自研的VLA架构,机器人能够实时感知并适应操作过程中的压力与切向力变化,从而摆脱了预设轨迹的束缚。卢策吾以刮冰淇淋球为例,指出这一过程涉及30至40厘米的连续接触,期间冰淇淋的状态与刀具阻力每秒都在发生上千次的变化,任何微小的计算失误都可能导致误差累积。
这项技术,被业界形象地称为“手感学习”,不仅在冰淇淋制作上大放异彩,更在食品加工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在处理三文鱼时,机器人需要感知鱼皮的弹性,规避软骨的阻力,这些都对持续接触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然而,卢策吾强调,并非所有场景都需要依赖高端的硬件配置。他提到,穹彻智能展示的电器化机器人,虽然成本低廉,却能胜任大部分家务任务。他认为,家庭场景的技术落地关键在于技术能力与人类需求的精准匹配,整理衣物、基础清洁等功能已经成熟。
在谈及行业融资难题时,卢策吾坦言,资金有限意味着企业必须在多条技术路线中做出抉择。他强调,这种抉择需要顶尖的技术判断力,穹彻智能选择了通用模型作为技术底座,再根据具体行业进行适配,以降低场景切入成本。
卢策吾还分享了公司的战略规划,即通过通用模型配合低成本行业数据进行再训练,以实现商业化速度的最大化。他比喻道,这就像培养大学生,具备广泛的学科基础后,无论学医还是学工程都能迅速上手;而如果只培养小学生,转型的成本将极高。
面对中美技术路线的差异,卢策吾认为,无论是重算法还是重工程,都是片面的看法。他指出,中国在硬件供应链上具有独特优势,而AI人才储备方面双方各有千秋。最终,比拼的是系统整合能力。
据卢策吾透露,穹彻智能已经实现了用语言大模型(LLM)的骨干网络来训练机器人模型,并对强化学习、环境交互等核心模块进行了重构,进一步提升了机器人的智能水平。
穹彻智能的展示和技术理念,不仅为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行业内外带来了关于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