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宇宙中,黑洞以其极致的引力场和极端的物理环境,成为了科学家们探索宇宙奥秘的理想对象。近日,复旦大学教授卡西莫·班比提出了一项大胆而创新的计划,旨在通过一艘仅重2克的纳米飞行器,近距离探测黑洞的奥秘。
这项设想并非空想,班比教授已将其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在顶级学术期刊《iScience》上。在接受采访时,他分享了这一可能耗时百年的星际探索愿景。尽管未来的望远镜和引力波探测器有望实现更为精确的天体观测,但班比强调,缺乏先进的理论模型,这些观测数据将难以充分发挥其科学价值。而一个孤立存在的黑洞,则可能成为一个相对“干净”的观测对象,有助于对广义相对论进行精确的检验。
然而,将这一宏伟计划付诸实践,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从技术层面来看,按照当前的技术水平和价格,仅建造用于加速飞行器的激光阵列一项,就需要耗资约1万亿美元。尽管班比教授预计,随着技术的迭代,未来20到30年内这一成本有望降低至10亿美元左右,但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如何在距离地球20至25光年范围内锁定一颗目标黑洞,也是实施这一计划的关键。黑洞既不发光也不反光,对望远镜来说几乎不可见,只能通过其对邻近恒星和光线的影响来推断其存在。因此,寻找未知黑洞的难度极大。班比教授表示,未来5到10年内,科学家们或将能够确定在这一距离范围内是否存在黑洞。
关于为何需要发射探测器近距离探测黑洞,班比教授给出了详细的解释。他指出,黑洞是宇宙中引力场最强的天体,是检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在最极端条件下是否成立的理想实验室。尽管广义相对论在弱场极限下得到了广泛的验证,但物理学界普遍认为,真实的黑洞结构与广义相对论的预测存在差异。因此,向距离最近的黑洞发送探测器,直接测量其周围的引力场,是解开这一谜团的关键。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班比教授提出了制造纳米飞行器的方案。这种微型航天器主要由一个重量仅约1克的晶片和一面面积约10平方米、重量也仅有1克的光帆组成,总重量相当于两枚回形针。通过地面强大的激光束精准射向飞行器的光帆,产生的辐射压力将使飞行器的速度在约17分钟内达到光速的三分之一。随后,飞行器将开始星际漫游,预计60至75年内抵达20至25光年外的黑洞。而其收集的数据则需要再过约20至25年才能传回地球,整个星际探索任务将持续约80至100年。
班比教授还透露了探测器抵达黑洞后的工作计划。当接近目标黑洞时,纳米飞行器将调整轨迹,从非束缚轨道转移到束缚轨道,尽可能地靠近目的地。在绕黑洞飞行时,飞行器将分离成一艘母舰和多个小型探测器。只要母舰能够与小型探测器通过交换电磁信号进行通信,科学家就能绘制出黑洞周围的引力场结构图。这一结构图有望直接回答物理学中一些最根本的问题,如黑洞是否真的存在一个连光都无法逃脱的“事件视界”,以及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宇宙最极端的条件下是否依然成立等。